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纳粹运动与德国青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 吴潮 赵晓兰 参加讨论

纳粹德国烟消灰灭后,德国著名史学家梅尼克站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感叹:“我们可以说,希特勒是通过一场典型的、然而同时又是盲目的青年运动而取得政权的。”(注:〔德〕梅尼克:《德国的浩劫》〔M〕,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76页。)
    用典型、盲目的青年运动来定位希特勒的纳粹运动无论是否精当,历史事实却已证明希特勒是凭借德国的青年运动和组织起家并进而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带入深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死了900万人, 德国年轻士兵的坟墓遍及欧、亚、非、美诸大洲几十个国家。希特勒吹着纳粹主义的魔笛,导引着德国的孩子们与他一去无返。德意志民族中怎么会隐藏着如此可怕、残忍、乖戾、盲从的性格因子,两次把人类拖入世界大战的劫难之中,研究者们尽可以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中寻求缘由。然而为希特勒的纳粹运动提供如此广泛、厚密的青年基础,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现实紧密相关。
    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纳粹运动前身)最初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治文化小团体中的一个。构成这些团体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不乏数量众多的充满理想主义的幼稚青年。纳粹党的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工人党。1920年,希特勒将该党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国社党”,缩写为“Nazi”,这即是臭名昭著的纳粹运动的兴起。引起笔者特别注意的是,在纳粹运动初期,希特勒发展的纳粹党的下辖组织即有:希特勒青年团、纳粹党德国大学生联盟、青年义务劳动大队、阿道夫·希特勒学校、骑士团城堡学校、纳粹党少年团等。
    尽管如此,直到1930年9月, 纳粹党在德国政治舞台上仍是一支不起眼的力量。纳粹青年乐此不疲地满街贴标语、发表演说、打架斗殴的举止,使得不少德国人常将纳粹一词多少与精神病院的疯子发生联想。
    1930年9月,在德国国会大选中, 纳粹党借助经济大萧条造成的人心惶然,将本党议员数由原来的12人一举增至107人, 局面骤然发生了变化。此后,他们便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最精干凶悍的因素,并终于发展成为德国的统治力量。而在此之前的1929年,希特勒已在大学生中间取得了突破。在当年进行的全德大学生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纳粹党的赢票额有明显的增长。德国的大学生大都出身于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家庭,深受传统的保守意识影响。大学生联合团体普遍存在极端国家主义以及反犹倾向。经济危机、黯淡的就业前景和对其社会地位的危机感促使许多大学生纷纷加入了纳粹党的学生团体或者投票赞成他们。
    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政治上的获胜最终改变了1937-1945年间德国和世界的面貌。希特勒现象曾让理性分析感到棘手的是:这样一个既平庸又邪恶残暴的人物怎么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以至俘虏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并进而成为德意志的偶像。
    “平庸是希特勒最显著的特点”(注:〔美〕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第639页。),而频频失意又是其前半生中最常见的生活事件。 也许恰好是这些因素,在一个争取群众的时代才能把那么多人吸引到他的旗帜之下。普通德国人在希特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认为他以前同自己的现在一样,也是一个平凡卑微的人,为诸般不如意所缠扰。崇拜由平庸脱颖而出的人物,同情失意英雄,是青年人常有的心理状态。青年层的主体都处于平凡状态而比其他年龄层多了一份自命不凡向往轰轰烈烈的心境。他们常常更容易感到失意和压抑,追求着失意中的奋起。在当时,德国青年人弥漫着一种如醉如狂的情绪,其中既有那些在世界大战中扛过枪的人们,也有那些在凡尔赛和约令人沮丧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德国青年一代在成长,然而许多方面又被人忽视。在物质上,他们渴望着就业、高收入、提升;在思想上他们则渴望着某种能给心灵和幻想带来激荡的东西,某些值得为之而生活的理想,这是当时德国青年整体精神状态的画面。凡尔赛和约的某些条款以及战后德国的混乱状态又削弱了国家对于未来一代的成长和教育影响,希特勒及其纳粹主义终于首先在德国青年身上找到了最热烈的宣扬者和最坚决的执行人,使大多数人坚信自己是在追随着一种伟大的思想。
    青年人的性格和举动常有明显的相悖之处。他们追求无拘无束、自由放任,这使得无政府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有滋生的良好土壤;他们又喜欢群体生活,害怕孤独。在群体中他们可以感受到互相支撑与感染的力量,即使是严酷的纪律与冷峻的指令他们都能够接受,甚至甘心置身于对人身自由具有强制性的团体之中。他们尚缺乏对历史和社会总体的全盘理解。当时代大潮涌动时,他们易于迷乱。30年代的德国青年中间有着一股自然而然的冲动,要集会,要结社,要大轰大嗡激荡人心的行动,要在凡是可能的地方采取迅速的行动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希特勒恰逢其时地向他们提供了这一切。纳粹党的各种组织对青年具有着一种强烈、神奇的吸引力。冲锋队员们入夜以后在建筑物的墙壁上粉刷标语口号或张贴广告:与持不同政见的对手厮打殴斗;在军乐队的伴奏和一片充满惊羡的目光里齐步通过大街或者乘坐敞篷汽车隆隆驶过乡村;所有这一切都充满着青年人所向往的魅力和冒险的色彩。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包装上表现得比其他任何政党都要“年轻”和“入时”。其领导人年龄都在25-35岁之间,他们很多人有从军的经历,相互之间用战壕中士兵的那种粗犷的语言进行交谈,以汽车或摩托车代步,策划一次又一次的会场斗殴和马路武斗,以期引起舆论界的轰动。他们巧妙地利用游行和集会进行显示锋芒的示威,并以旌旗密布和火炬林立的盛大场面把游行和集会装点成充满庄严色彩的神圣时刻。无需精深的理论,无需苦口动员,字党徽、旗帜、党章、制服、游行,这些象征性事物与宏大场面的大量采用,足以激起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感情反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