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运动与德国青年(2)
笔者认为,希特勒纳粹思想对德国青年一代的征服可视作青年的可导性与政治易操纵性被付诸实施的典型个案。从当时遗留下来的大量影象、文字、图片等资料上,可以看到纳粹浪潮席卷全德的场景:希特勒和他的助手们在台上的演说用大幅度、夸张的身姿手势所加强,“纳粹演说家和著作家常用的语言充满着企图引起激烈狂暴的感情反应的词语--暴风雨、狂喊、觉醒、力量、信仰、牺牲,特别是命运。”(注:〔美〕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53页。)“戈培尔对柏林工人喊道:‘起来,新的工人阶级青年贵族!你们是第三帝国的贵族。’”(注:〔美〕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 663页。)台下,旗帜如海、褐衫如潮,人们陷入狂热、迷乱之中。置身于这样如痴如醉、如涛如涌的激荡之中,人人都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破坏欲与歇斯底里荡漾其间。1933年5月10日, 德国各地的大学生们在军乐声中,将大量的书籍付之一炬。大学生们排成长队,将书本投向火堆。每当一捆书扔向熊熊的火堆时,大学生和所有在场者就发出阵阵的欢呼声。有着悠久、光辉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为人类文化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德意志民族,怎么会对自己先辈的文化遗产表现得如此冷漠?笔者提出的一种解释是:青年文化常以反主流文化面目出现,而当纳粹文化成为德国的主流文化时,德国并没有分离出健康的或者具有反逆形式的青年文化,德国青年的心灵已经丧失。在希特勒纳粹主义这种新极权主义体制中,成为核心的那种独立个体并不是个人的心灵,而是把个人心灵凝聚在一起的那个整体。个人的心灵在这个整体中丧失了它的内在价值。青年的个性发挥到极至,也就是个性的丧失。他们似乎觉得自己力量强大、无坚不摧,实际上却似玩偶,命运、意志都不从属于自己了。希特勒依托青年运动和青年组织,给整个德国青年层以一种统一的纳粹思想和文化。而思想和文化一旦凝结,一旦统一到一种特定的巢穴之中,它的前景也就黯淡了。纳粹思想既符合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又满足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的自然冲动。这种刻意策划的冲动性不加规范,放纵肆虐,冲毁了德国原有的社会秩序和观念,并终于衍化为湮灭世界的恶潮。尽管梅尼克满怀怜恤之情地试图用偶然性来解释这一青年群体性的迷乱,然而在同一时代,我们看到了墨索里尼法西斯运动中的青年大军、日本军国主义训导出的“江田岛精神”青年,以及在战后岁月里,在世界其他地区,不同发达程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里,由于不同原因、为了不同目的、诉诸不同手段,在重复着这一整体性青年群体乃至全民族的迷乱、狂躁时,便很难再用一次次的偶然性来解释它了。 1990年,德国在分裂40多年后终于回归统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90年代后,德国的新纳粹和极右派势力出现日益壮大的势头,并屡屡发难。1991年10月3日,全德统一纪念日, 新纳粹分子在德国各地挑起事端,向外国人居住的饭店、避难所发起火攻,美国《时代》杂志称之为“希特勒时代以来发生在德国的针对外国人的最疯狂的暴力事件”;1992年,新纳粹组织和“光头派”在德国共制造2184起暴力事件,造成17人死亡。(注:〔法〕《新观察家》1994年第1期, 转引自《世界知识》1994年第5期第4页。)闹事者受到警察的追捕,被捕者几乎清一色是青年。这些青年人大多数有着自己的工作或学业,平时侍人处世亦属谦然,而一旦投身于新纳粹组织之中,立刻本性全失,变得凶暴狂乱。因此,我们可以发现,90年代以来新纳粹分子借两德统一掀起新的运动浪头,他们祭出的法宝是民族主义,而群众基础仍是青年。这似乎又在印证一种说法:“联邦共和国的民主结构很容易失去平衡,因为德国民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自信心。”(注:〔德〕库特·宗特海默尔:《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页。) 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法宝。它可以把一个地区搞得纷争频仍、烽火遍地;它又可以把国家与民族内部所有支离破碎、五花八门、互不相干甚至水火不容的各种思想、流派、阶层、团体聚合在一杆大旗下。当年,希特勒纳粹运动将民族主义具体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反犹、反共为号召,终于演绎成日益强烈,几乎是压倒一切的民族主义国家理性。90年代的欧洲较之二三十年代变化要丰富得多。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国家解体了,而分裂的德国却统一了。欧洲民族主义的纠纷、仇杀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激烈得多;两德统一后种种后遗症和当代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心灵带来了急剧变化和难以适应性,这又赋予了如今的民族主义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加复杂的内涵。 很难说新旧纳粹之间有着紧密的历史承袭关系。笔者在这里所指的承袭关系第一是指人际上的联贯。旧有的纳粹分子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活动到70年代已差不多终结。如今的新纳粹分子基本上是战后科技文明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二是指思想文化的联贯。新纳粹分子虽也模仿当年老纳粹的一些举止诸如纳粹举手礼之类,但最多是“形似”而非“神似”,他们更没有当年希特勒纳粹运动那一整套的纲领策略。 新纳粹运动也绝不是政府行为,它尚没有渗透到德国政治与文化的主流之中,也没有形成真正全国性的运动中心。但是,在民族主义大旗之下,它与老纳粹一样,仍在试图走盲目的青年运动之路,将德国青年作为先锋和主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观照纳粹运动的思想、文化、经济基础之时,千万别忘了它们的社会群众基础--青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