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认为列宁提出的合作社理论与自己所推行的农业集体化仅仅是程度上的区别而已,农业集体化就是在坚持列宁的小农理论。“集体农庄是整个合作社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列宁的合作社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行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就是把农民从销售合作社和供应合作社提高到生产合作社,提高到所谓集体农庄的合作社。”(44)列宁提出合作社发展的思路,是希望以消费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等组织先把分散的小农联系起来,当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以后,再实行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小农经济向集体化发展的重要过渡。其中机械化水平作为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基础,不仅在列宁的理论中有所体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转型作出的科学判断。斯大林曾经高度重视列宁的合作社理论,苏联在1924-1928年间也基本沿着这个思路前行。但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使斯大林认为这是富农不愿意销售粮食造成的灾难,于是开始推行更加激进的农业集体化,希望以此消除农村中的阶层差别,彻底改造富农。如果说此时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有缓解粮食危机的原因,那么当1933年苏联农业集体化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斯大林下令取消所有合作社,这意味着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已经被完全抛弃。 斯大林严重忽视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尽管他在1928年就意识到农业集体化并非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然选择。“如果从某些农业的比重来看,那就应当把个体经济放在第一位,因为个体经济出产的商品粮食比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几乎多五倍。但是,如果从经济类型,从哪一种经济形式最接近我们来看问题,那就应当把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放在第一位,因为和个体经济比较起来,它们是农业的高级类型。”(45)显然这种仅仅重视形式、忽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不仅违背了列宁的理论,并且也严重偏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改造小农的思想。 四、结语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对于苏共高层改造小农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列宁将经典作家的小农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之具有了极强的指导作用。但是列宁逝世后,苏联小农发展道路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随之也偏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理论。如同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46)。显然,苏联小农经济改造的这些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深思和探讨。 表1所示,将不同的小农理论进行对比,更容易发现理论深化与偏离的详细过程。 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是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这固然对苏联实现对欧美经济的赶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典作家的小农理论已经为苏联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和框架,经过列宁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小农发展道路。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在与斯大林的争论中也一再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小农经济改造的渐进式道路,但是这些观点令人遗憾地被忽略了。农业集体化既是苏联农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也使得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能在苏联得以延续。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8页。 ④同上,第569页。 ⑤同上,第5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第620页。 ⑩[德]考茨基:《土地问题》,梁琳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1页。 (11)《列宁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81页。 (12)《列宁全集》第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13)《列宁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