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国际联盟于1920年建立,而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正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并不仅仅是巧合,而是与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⑥John Eugene Harley,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La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1; Alfred Zimmern,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Rule of Law,1918-1935,Lond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36; Lloyd E.Ambrosius,"Woodrow Wilson,Alliances,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Gilded Age and Progressive Era,vol.5,no.2(Apr.2006),pp.139-165; George W.Egerton,"Collective Security as Political Myth: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in Politics and History,"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vol.5,no.4(Nov.1983),pp.496-524; F.P.Walters,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vols.2,London,New York and 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下卷,汉敖、宁京、封振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George Scott,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London:Hutchinson & Co Ltd.,1973; F.S.Northedge,The League of Nations:Its Life and Times,1920-1936,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6; Stephen Pierce Hayden Duggan,The League of Nations,the Principle and the Practice,Boston:The Atlantic Monthly Press,1919(Read Books,2008; Hardpress Publishing,2012); George W.Egerton,"The Lloyd George Govern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9,no.2(Apr.1974),pp.419-444. ⑦《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53-154页;唐启华:《顾维钧与北京政府对国际联盟的参与(1919-1922)》,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6-112页;韩莉:《新外交·旧世界--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年;徐蓝:《英国与九一八事变》,《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第24-33页;刘建武:《有关日本侵占东北后国际联盟调处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第95-109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全6卷)现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四章第三节;李一文、马风书编著:《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第二节;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铁城:《联合国宪章与国联盟约的历史比较》,《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第2-11页;等等。 ⑧R.W.Seton-Watson,Britain in Europe,1789-1914:A Survey of Foreign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8,p.48; Gordon A.Craig and Alexander L.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43-51. ⑨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19世纪和20世纪对国家安全的追求》,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⑩参见Kalevi J.Holsti,Peace and War:Armed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Cambrid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135. (11)Kalevi J.Holsti,Peace and War:Armed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Cambridg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135-136. (12)参见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国家的命运:19世纪和20世纪对国家安全的追求》,第5-6页。 (13)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13-14页。 (14)劳特派斯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下卷第1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页。不过公约未能规定签字国在承担仲裁方面的任何义务。 (15)1902年开始工作的常设仲裁法院至今仍然存在,它独立于其他国际组织之外,截至2000年该公约有89个签约国,其国际局设在海牙。见联合国网址、国际法院网址:http://www.un.org;http://www.icj-cij.org. (16)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15页。 (17)贝莎·冯·苏特纳是诺贝尔的老朋友,她的小说出版后,据说诺贝尔致信贝莎,称那是一部“值得景仰的杰作”。据研究,诺贝尔之所以设立和平奖,也是受到她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并由她促成的。1891年贝莎创立了奥地利和平组织。她本人也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8)需要指出的是,诺贝尔和平奖也由于评委的政治偏见发给了一些并不应该获得这一殊荣的人。 (19)Sandi E.Cooper,Patriotic Pacifism:Waging War on War in Europe,1815-1914,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8. (20)国际联盟这个名称在1914年还不出名,到1915年春就已经很流行了。它可能是从已经用了多年的法国名词Société des Nations(国际联合会)修改而来的,这个名词是曾于1895-1896年担任过法国总理的勒翁·布尔日瓦1908年发表的一本书的书名。参见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23页注释①,第21页注释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