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王朝的中期都没有面临像清朝那样严峻的局面。乾隆以后,国势衰颓,在下坡路上飞奔,到了嘉庆初年,土地集中、经济危机、吏治腐败、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等问题集中爆发,统治者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然而,这不过是历代王朝中期的普遍性问题,嘉庆皇帝还面临着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年来史无前例的难题——人口爆炸。 就中国历代的人口而论,清朝最多;就有清一代的人口而论,嘉庆朝是一个高点,人口迅速突破三亿,向四亿迈进,称之为人口爆炸毫不为过。当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人满为患,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劳动力出现了剩余,由此造成了粮食供应的危机,饥饿的阴影笼罩着人民的生活,社会矛盾随时可能激化。清政府鼓励垦荒、推广高产作物、严禁酿酒、限制经济作物的种植,但土地面积无法扩大,人口增殖的势头得不到遏制,这些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 到了道光皇帝执政时期,人口终于突破了四亿,问题更为严峻,同时,另一个史无前例的难题凸现出来——毒品泛滥。原来,从嘉庆以来,英国向中国大规模地走私鸦片,至道光中叶,输入量达到年四万箱(每箱120斤)。这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经济危机;为了走私毒品,毒枭向清政府官员行贿,又腐蚀了国家机器;鸦片还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怎么办?严禁无效,屡禁不止,任其蔓延将导致国家的衰亡,君臣在困顿中一筹莫展。而他们并不知道,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敌——英吉利已经站到了家门口,即将发动侵略战争。什么叫雪上加霜?哪个朝代遇到过这样险恶的环境? 不得不承认,嘉庆、道光以及此后的清朝皇帝创造了一个奇迹——当这个王朝已经注定了衰亡命运的情况下,他们硬是把这个王朝的生命周期延长至了1911年,此间,清朝多次起死回生,长期衰而不亡,这不是一个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面对严峻的形势,嘉庆、道光两代君主没有效法前代王朝,搞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而是把求真务实当成为政之道,推行了一系列的“实政”举措。据《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帝曾说:“皇考实心实政,天下臣民所共见”, “朕御极以来,用人行政,总求一实字。” 要求各级官员事事核实、剔弊厘奸、破除情面、推行实政,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其一,皇帝以身作则,勤政图治。不分春夏秋冬,不论雨雪风霜,每天清晨按时开早朝,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召见大臣,批答奏章,日以继夜。比如,嘉庆十三年五月初五,嘉庆帝上朝,部院大臣谁都表示没有公事上奏。嘉庆帝十分奇怪,突然,他想起来了,今天是端午节,立即表示端午节不比新年,是个一般性的节日,应该照常办公,并让军机大臣下发上谕,向各级官员申明这一点。还有一次,嘉庆帝到景山祭祀,回来已经是下午了。考虑到皇帝奔波劳苦,天气又热,候见的大臣就回家了,呈上的文件也撤回去了。嘉庆帝得知此事,十分生气,将一些大臣交部议处。 其二,坚持恤民的原则。遇到水旱灾荒,能及时救济,并能豁免灾区的钱粮,遇到国家庆典,也能想着给老百姓一些实惠。比如,嘉庆二十四年,因为皇帝六十大寿,决定豁免天下拖欠的钱粮。国家不富裕,勉强举行一次,各地为豁免的比例争吵,互相指责。嘉庆帝知道后,批了八个字:“损上益下,朕之愿也。” 意思是不跟地方计较,国家受点儿损失,老百姓得些实惠,我愿意!就照原来上报的数字蠲免。 嘉庆、道光两代君主都严格限制地方官进贡,嘉庆帝规定地方官只能进贡土特产,比如水果、茶叶、药材等。道光帝干脆连土特产也不让进贡。地方官劝他说这些土特产非珠玉可比,原不值多少钱。道光帝说:一点一滴,都是民脂民膏,省一点儿,百姓就少受一点儿负担。而且,不远千里,送到北京,运费太贵,浪费更大,暴殄天物,想想都心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