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说:“朕所宝者,惟在时和年丰,民安物阜。一切耳目玩好之物,素性实所鄙弃。” 道光帝更是引用古代圣贤的话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百姓富足,我皇帝能穷吗?百姓贫穷,我皇帝能富吗?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境界实在难得。 其三,厉行节俭。希望以此带动官场风气、社会风气的转变。嘉道两代君主都很节俭,比如,嘉庆帝修陵寝,考虑到南方采办楠木花费太大,也很扰民,指示使用北方常见的红松。道光帝更是节俭得出格,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御膳不超过四样菜肴,嫔妃除了年节以外,不得穿锦绣的衣服,不得吃肉,不许使用化妆品,其生活水准恐怕不及富商大贾的排场。 其四,适度变法。比如开始转变国策,更信用汉族官僚。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不乏戒心。从嘉庆朝起,对此有所调整,这既扩大了统治基础,也让陶澍、林则徐这样的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对王朝渡过难关作用不小。再比如搞局部的经济改革,如海运漕粮、盐法改革、允许开矿等,都收到了实效。 其五,严格执法,惩贪奖廉,约束亲贵等。比如广兴本是嘉庆帝的亲信,但因贪赃枉法被执行了死刑。豫亲王强奸使女,被道光帝处以终身监禁的刑罚。同时,提拔了不少操守清廉、明达干练的官员。据史书记载,此间的社会、官场风气较为简朴,跟很多王朝比较起来,官员大多能兢兢业业,积极工作,很少攀比服饰车马,偶尔酒席宴请,并不奢华;官僚子弟、王公贵族也较为收敛。 读者可能会问:嘉庆、道光两代君主的这些举措足以扭转王朝没落的大趋势吗?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举措不足以使一个没落的王朝的命运出现根本性的转机,但是,他们把传统体制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更重要的是使得王朝的威信未倒,人心未散。当道光王朝落幕,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士大夫阶层没有赞助太平军,而是与清王朝站到一起;当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然后挥军北伐的时候,北方的老百姓没有热烈地迎接太平军的到来,他们至少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采取了中立立场;而汉族士大夫的代表曾国藩异军突起,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此后,由于人口压力、吏治腐败、财富不均等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所以,清朝走出了衰落的难关,迎来了一个枯木逢春的“中兴”的时代,这真是中国王朝盛衰周期中的一个奇迹! 总之,变法是不得已的举动,尤其是到了王朝的中期、晚期,如果大举变法,其力度、深度很难把握,一旦矛盾激化,危机爆发,可能难以收拾。由此看来,清朝中期的统治者推行实政、关注民生、以身作则、抓住机遇、适当改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 创业维艰,守成亦难,处于中期的皇帝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结果利弊交织,成败互见,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此外,历代皇帝还有一个耗费行政成本较大的举措,虽不能说完全徒劳无益,却事倍功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