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迁都的过程,就是皇族势力扩张的过程,皇族成员自然会团结在北魏皇帝身边,支持皇帝把这种改革进行下去。 在北魏整个迁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支持或反对迁都汉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利益,而与什么思想没有多大的关系。 汉民族成员自然普遍会支持迁都,支持鲜卑民族汉化。因为这个过程,意味着汉民族整体地位的上升。 宗室成员、鲜卑豪门贵族自然都反对迁都、反对鲜卑民族汉化。因为这个过程,意味着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整体下降。 皇帝、皇族成员自然支持迁都,鲜卑民族汉化。因为这个过程,意味着皇权、皇族势力的扩张。从这层意义上,北魏迁都、鲜卑汉化的过程,就是北魏皇帝(包括皇族)借助日益崛起的汉民族力量,压制鲜卑豪门贵族的过程。 鲜卑民族汉化早已开始了。因为汉民族占据文化上的优势,所以鲜卑上层社会汉化早已非常普遍了。这是孝文帝让鲜卑汉化可以实行的重要基础。 单纯的汉化本身,只要不涉及切身利益,鲜卑上层对汉化并不会太强烈排斥的。宗室成员、鲜卑豪门贵族反对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太多的损害。所以同样是鲜卑血统,因为汉化无损皇族成员的利益,相反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普遍支持汉化。而汉化损害了宗室成员、鲜卑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对迁都持反对态度。 北魏帝国都城可以顺利南迁。主要是因为孝文帝得到了皇族成员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汉民族的普遍利益集团支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真正受损的只是鲜卑豪门贵族;所以他们会对迁都报以各种形式的反对(或拒绝合作,或是公开反对,甚至武装叛乱),却终究无法阻止北魏迁都实现。 人们对孝文帝迁都最大的诟病,就是孝文帝通过法律的形式把门第制度固定了下来。最经典的就是孝文帝用法律的形式承认,鲜卑八大家族(穆、陆、贺、刘、楼、于、稽、尉)与汉民族四大家族(崔、卢、郑、王)四大家族,是一等贵族,所以他们的子弟在分享帝国权力时,拥有优先权。 事实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孝文帝迁都只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只要有利于加强皇权,好的东西,孝文帝会推行,不好的东西,孝文帝一样会推行。比如,这种门第论、出身论、身统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饱受世人非议的东西,但孝文帝依然坚定不移的推行它。 尊崇门第论、出身论、血统论。一方面,可以打击鲜卑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把鲜卑豪门贵族降到了汉豪门贵族同等地位);另一方面也承认了鲜卑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依然在帝国的权力分配中拥有优先权)。这自然可以缓和鲜卑豪门贵族对孝文帝加强皇权的反抗。 尊崇门第论、出身论、血统论,从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尊重、提高汉豪门贵族地位的态度。这自然可以刺激汉豪门贵族支持孝文帝加强皇权。为了让汉豪门贵族彻底站在自己一边,孝文帝自己在崔、卢、郑、王四大汉族豪门中,各选取一个女子当老婆。并且给自己几个弟弟,一人选了一个汉族豪门的女子当老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