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废了反对迁都的太子,又镇压了反对迁都的鲜卑贵族叛乱。这两轮斗争,表面上是政治、军事上的胜利。但是透过这两次斗争的过程,人们大约已可以清晰的看到,迁都汉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反对迁都、汉化的力量,真如某些人想象中那样强大,那太子领衔反对迁都,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公然领衔叛乱,就绝不会那样轻易的被挫败了。 而且,孝文帝只是压制了鲜卑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鲜卑贵族的既得利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孝文帝推崇门第制度看出来。所以,普遍的鲜卑豪门贵族在这两轮斗争失败后,终于不再坚持反对迁都汉化的态度了。 迁都洛阳对北魏的影响 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的军事、政治重心大举南移了。这本身就意味着,在后来的南北战争中,北魏会对南朝拥有更大的军事优势。而当时又赶上南朝的齐、梁交替,所以北魏与南朝开战后,所拥有的军事优势就更明显了。 元恪之后来会被称为宣武帝。是事出有因的。 北魏帝国的疆域,在宣武帝手中被一再扩大。在宣武帝时期,北魏帝国几乎年年南伐,而且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但这种胜利,对北魏帝国而言,是幸还是不幸,实在难以说清楚。从开疆扩土而言,这自然是幸运的。因为它让北魏的疆域更大了。但从战略而言,他却让北魏陷入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中无法自拔。 北魏帝国都城在北方时,南部边疆有广阔的中原地区作为缓冲。所以北朝与南朝之间相对容易保持和平。 北魏帝国在迁都前,北魏向南推进,一般不会越过淮河,因为一旦越过淮河,就意味着北魏有些鞭长莫及了。所以北朝制订南伐目标时,通常不会制订的太远、太大,因为制订的太远、太大,就是能夺取,也是无法巩固的。 北魏帝国在迁都前,因为南朝可以轻易保住淮河一线,再向北稍开拓一点缓冲区,就会在北部边防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南朝大举北伐的动机,也不会难以抑制。 但是,当北魏帝国迁都洛阳后,它很快就占据了淮河以南的重要城池,并且牢牢的占据着这些地区。北魏帝国的这种胜利,对于南朝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如果坐视这种事实,就会让自己北部边防线渐渐退到长江一线。而真的退到了长江一线,那南朝与北朝相比,就无法相提并论了。在这种背景下,南北朝之间的关系自然是越来越紧张。 一方面,北朝沉醉于这种胜利中,所以在此基础上,依然会不断继续向南开拓疆域。另一方面,南朝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所以自然会试图收复相关的失地。于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南北朝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几乎就没有停歇过。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拖垮北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传统历史书,很少强调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大规模的战争意味着帝国的财政开支增大,有意无意会增加帝国的财政负担。而财政负担的加大,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迁都洛阳,对北魏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让中央政府对北部边疆地区,渐渐鞭长莫及了。最后的直接恶果,就是北部边疆地区政治局势恶化,最后导致无休无止的叛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