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元恂之死 在皇族成员普遍支持迁都的背景下,太子元恂竟然公开反对迁都。这是为什么呢?传统历史的解释,自然是因为太子元恂不理解迁都汉化的伟大历史意义。所以才会公然反对迁都、汉化,甚至不惜卷入叛乱之中。但真实的情况,我们显然还得皇帝、太子的矛盾之中寻找答案。 在分析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得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积极推动迁都,太子却公然反对迁都,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它意味着什么? 一切是显然则易见的,这是标准的路线斗争。皇帝代表着一条路线(支持迁都汉化),其背后有着众多利益集团支持。而太子也代表着一条路线(反对迁都汉化),其背后同样有着众多利益集团支持。 路线斗争,是政治斗争中最残酷的斗争;也是最难调和的斗争。因为这种斗争,牵涉到以后大家跟谁走的问题;因为这种斗争背后,关系着无数人的切身利益。 太子绝不是傻子,所以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太子自然非常清楚。从这层意义上,太子在反对迁都汉化本身,就证明他已有了挑战皇权的念头。 当帝国走到一个岔路口时,皇帝认为应该朝左走,太子却认为应该朝右走。皇帝率领一部人朝左走,太子却率领一部人朝右走。这是什么性质的事?这是公然造反啊! 太子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北魏帝国上层社会,反对迁都汉化的力量,当时还占据主流。 因为汉民族占据人数上的优势,文化上的优势,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民族势力在帝国的影响力自然会越来越大。但北魏帝国,毕竟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所以在迁都之前,整个帝国上层社会,还是以鲜卑势力为主体的。 因为种种原因,北魏帝国领衔主角,通常都不是皇族成员(拓跋圭一系),所以迁都之前,整个帝国上层社会,还是以皇族之外的鲜卑贵族势力为主体。 在这种背景下,在孝文帝最初推动迁都时,整个上层社会自然是反对派占据上风。但迁都代表着普遍汉民族利益群体的利益,也代表着皇族成员的利益,而且他们的力量正处于上升状态,所以迁都作为一种社会潮流,是不可遏制的。 但反对迁都的力量,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阻止迁都汉化的进程,甚至希望逆转这种社会潮流。 反对迁都汉化的力量,反对迁都汉化时,大约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温和的方法,那就是在思想理论层面上,试图证明迁都汉化是没有出路的。另一种方法,自然就是激烈的方法,那就是公开阻挠迁都、汉化,甚至不惜发动武装叛乱。 孝文帝对待他们的这些方法,自然也是两种方法。一种方法,自然是从思想理论层面上,证明迁都汉化代表历史潮流,代表北魏帝国的根本利益。另一种方法,自然就是坚决打击用武力反对迁都、汉化的行为。 在这种背景下,反对迁都汉化的力量,自然会进行种种联合,希望让孝文帝看到反对迁都的力量有多强大。而太子应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这股力量拉拢了。 这是标准的路线斗争,哪条路线会胜利呢?谁也不知道,大家都是只是基于自己的利害关系,选择应该站在哪一边;大家只是基于自己对结果的判断,选择应该站在哪一边。 太子应该站在哪一边呢?基于皇帝与太子的共同利益,太子自然应该站在孝文帝一边;但是基于皇帝与太子不可避免的矛盾,太子就有些难以选择了。 在这种背景下,反对迁都的力量,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游说太子。游说的言词大约是如此的,迁都汉化是没有出路的,你的父皇一意孤行,是绝不会有好结果的。反对迁都汉化的声音是帝国的主流声音,如果你愿意代表这股潮流,你就可以成为新一任皇帝;如果你想和你父亲逆时代潮流而上,恐怕对谁也没有好处。 我想,能让太子公然反对迁都汉化的原因,只能是这样一种原因。因为在这种标准的路线斗争问题上,太子(未来的皇帝)公然站在皇帝的对立面,本身就证明他已做好了抢班夺权的准备。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支持迁都汉化的势力占据上风,太子就是死路一条;如果反对迁都汉化的势力占据上风,孝文帝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就是提前退休,结局再差点,恐怕就会死于非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