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大捷”: 抗战进入转折时期的重大胜利 今天所说的“延陵大捷”,发生在1939年11月8日,而就在这个时期,中国自1937年淞沪抗战开始的全国性的抗日战争,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国的抗战局面,正进入了一个最艰苦、迷茫、转折、甚至是一个扭曲的年代。 敌我相持,国内却悲观情绪蔓延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国军给日军以重创,使得侵华日军的所谓的“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粉碎,日军在中国的战线拉得过长、展开过多,由于兵力不足,使其首尾难顾,已无力再发动大兵团的军事行动,正面战场开始呈现出了敌我相持的情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了侵华策略,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938年12月汪精卫潜逃越南,发表臭名昭著的“艳电”,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抗日战争最为危急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 1939年5月,汪精卫等一行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了卖国交易。回国后,于同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一时间,抗战的悲观情绪在中国蔓延开来,中国抗战的士气,也因此受到巨大打击。中国开始出现投降卖国的汉奸伪军,并在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所谓“还都”的名义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后的两年间,中国的“汉奸现象”达到了高峰。 在国际上,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9月28日波兰沦陷。法国、英国被迫向德国宣战,整个欧洲随之都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欧洲的绥靖主义思潮正在受到现实的强烈冲击,欧洲各国都在担心下一个被德军入侵的目标就是自己。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军事力量的迅猛攻势,也影响到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悲观主义倾向。 1939年,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逆转。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把国民党政策重点从对外逐渐转向对内,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中共肩负起抗日的历史责任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使中国的政局空前的复杂。中国共产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历史责任。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八路军于1938年冬开始由山区向平原地区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发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由陈毅、粟裕等领导的新四军,则在江苏及周边的根据地,不断发动对日军的打击、袭扰,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让日军疲于奔命、不得安宁。“延陵大捷”,就是新四军为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巩固敌后根据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开展反“扫荡”斗争的一次威震江南的著名战斗。若把这场战斗所取得的胜利,置于1939年间中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的大背景之下来看,这个胜利,就更显得尤为难得与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