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俘虏锡兰国王 1409年(永乐七年)秋,郑和重新成为总指挥,统领总人数达3万人的舰队进行第三次远航。在这次远航里,终于爆发了所有航行中规模最大,也是今天史学界争议最大的一场战争。 郑和在抵达锡兰国(今斯里兰卡)时,带了一块事先刻有汉、泰米尔及波斯三种文字的石碑,准备立在该岛,但此时该岛正分为三个敌对政权,最强大的是刚率领本地居民打败了泰米尔人的英雄亚烈苦奈儿。 对中国格外警惕的亚烈苦奈儿断然拒绝了郑和立碑的要求,并拒绝接受与明帝国的朝贡关系,他认为,郑和的舰队抵达锡兰,很可能是冲着该国的圣物“佛牙”(释迦牟尼牙齿的遗骨)来的,此外,元朝船队带来刺激的阴影在当地人脑海中还没来得及消逝。 双方第一次冲突以郑和军队被赶回船上而告终,郑和舰队亦未在附近海面停留,而是扬帆印度去完成其贸易任务。 很快,从印度满载宝物归航的郑和舰队再次出现在锡兰海岸并登陆设置据点,显然,郑和是为惩罚亚烈苦奈儿对**不敬而来。但《明实录》奇怪地称,亚烈苦奈儿向郑和索取宝物不成,先引郑和入城遂派5万军队攻击郑和舰队。此后的战事记载非常简略:郑和看到锡兰军队蜂拥而出,说“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于是带领2000明军绕道进入锡兰王城,俘虏了亚烈苦奈儿全家,锡兰军队瓦解。 两年后,亚烈苦奈儿被押解进京,永乐帝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并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遣返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