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赐剑,在古时候还挺常见的。但这种礼物不见得会附带其他什么好处,给你作个面子罢了。因而拥有一把亮晃晃的御赐宝剑,除了跟人家炫耀你好厉害以外,好像也没有其他功用。然而,如果是读书人主动向皇帝请命、求赐「尚方剑」的话,这种情况又另当别论了。 我们看南宋《重修毗陵志》里头的一个例子: 宋孝宗在位的时候,北方的金国派了使节过来,要来给这个偏安朝廷的皇帝祝寿。使节进了宋境,凭恃着当时大金国的声威,嚣张跋扈、作威作福,接待他的官员也颇受侮辱,闷得不得了。 那时有个名叫丁逢的小官,听说有这种欺侮人的事情,不知怎地跟着同仇敌忾了起来,便给孝宗上了奏疏,「乞借尚方剑」,说要冲过去把那狐假虎威的女真使节给一剑毙了。按照当时的情势,大金国可不是随便能得罪的,小小的南宋朝廷,自然没法答应丁逢的请求。不过呢,一干朝廷大员倒是挺欣赏丁逢的底气,他因此被中央政府一路拔擢上去,其仕途也跟着一帆风顺,十分快活。[2] ![]() ▲《咸淳毗陵志》里头关于丁逢事迹的记载 什么东西不借,偏要跟皇帝借「尚方剑」──这个故事说明了丁逢其实是把尚方剑看成了为国除害的御赐权柄。实际上在丁逢之前,早有许多中国文人都在尚方剑上头寄托了类似的理想(例如等等还要谈到的狄仁杰先生)。虽然我们没能在文献里头看到借剑成功的案例,但理论上来说,脸黑黑的包公,如果真的为了要把某个坏蛋砍成两半,而打算向皇帝借一把「尚方宝剑」,那么他的愿望在北宋的历史时空当中,仍旧是合理的──只不过这个顺序得是「先奏后斩」,而没法「先斩后奏」就是了。 说了这么多,「尚方宝剑」到底为什么会被古代文人看成是向皇帝请命、铲奸除恶的指定道具呢?咱们继续看下去。 三、「朱云请剑」的典范意义 让我们把时光倒转一下,暂且回到汉代的「尚方斩马剑」。这把剑头一次在古典文献里头登台亮相的故事是这样的: 西汉晚期,有个以正直闻名的读书人,叫作朱云。古往今来都一样,只要是个性耿直的家伙搞政治,在朝在野,必定都要得罪不少人。朱云的仕途,自然也因为他不讨喜的作风,而跟着起起伏伏。 到了汉成帝接掌朝政的时候,朱云突然跑去求见皇帝,然后没头没脑地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破口大骂了起来。只听他老兄义正辞严地骂道:现在的朝廷官员哪,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一堆尸位素餐的烂货。为了匡正这种不良的政治风气,我请求陛下「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换句话说,朱云是要请皇帝授权给他,让他一剑宰掉朝廷里的某个大奸臣。这样一来,其他的小奸臣们说不定就会收敛一点,汉朝的未来也才会有希望啦! 在大庭广众之下放话要借剑杀人的朱云,自然是没能从汉成帝那里得到一把「尚方斩马剑」。相反的,他的行为还差点惹祸上身。然而,尽管朱云的作为看来相当鲁莽,后来的文人们,倒是一直很喜欢这个记载于《汉书》的故事。「朱云请剑」从此被读书人视为一种具有典范作用的圣贤事迹,同时也使得「尚方剑」成了皇帝赐予臣下权柄的同义词。日后,大臣们就常把「朱云请剑」的典故给搬出来,表明自己打算模仿朱云的做法,要为国家铲奸除恶、主持正义。 比如,前几年一直在各类影视作品里头扮演通天神探的唐代名臣狄仁杰,就干过一件类似的事情。狄仁杰还是个地方小官的时候,曾经跟一个中央政府派来的大员张光辅起了冲突。吵架吵到一半,狄仁杰觉得非常的生气,便撂下一句狠话说:「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吵架吵到想砍人家的脑袋,真是非同小可。值得注意的是,狄仁杰在这里不提别的神兵利器,偏偏提了「尚方斩马剑」,很显然就是在宣示说:他想要干掉张光辅的原因,不光是因为私人恩怨而已。狄仁杰可是在效法汉代的贤臣朱云,要为国家斩去心腹大患哪! 狄仁杰只丢了这么一句话出来,张光辅就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吵架语言,寥寥数字就把自己跟古圣先贤摆在一起,跟他斗嘴的家伙注定是要倒霉的。总而言之,狄仁杰的这个例子,说明了「尚方剑」与朱云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的象征意义。只要谁搬出了这把剑的赫赫威名,就等于宣告自己是古圣先贤的追随者,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彷彿身后都闪着圣光似的。而挨骂的家伙气场也顿时矮了一截,只能乖乖当孙子,一边凉快去。 ![]() ▲左侧狄仁杰像;右侧是《狄仁杰通天帝国》中刘德华所饰演的狄仁杰 在狄仁杰以后,中国的读书人也仍然不时地会在公开的吵架当中,把尚方宝剑当作最后的杀着。通常这些家伙们会在呈给皇帝的奏疏里面历数对手的罪状,然后再附上一句「臣恨不能请尚方剑,立斩此贼!」之类的狠话。而古往今来,受过这类威胁的历史名人也还不少。举个例子:欧阳修就曾经被朝中的某个谏官骂得体无完肤,说是该用尚方剑直接正法。另外,明代晚期有名的首辅叶向高,也曾经两度被人家在奏疏里面写说要用尚方剑砍他的头,其中一次还闹得朝中人尽皆知,让叶向高感到「惭愧无地」,只好向明熹宗递出了辞呈。[3] 当然,就像「朱云请剑」的故事那样,在绝大部分这种你参我一本、我告他一状的吵架里面,皇帝通常不会答应臣子的请求。故而「请剑尚方」这种事,通常只是纸上说说,装饰一下自己的正义立场而已。实际上对中国文人来说,「尚方宝剑」也不需要是有形的武器。作为吵架的一部份,他们只消在言词里提及「尚方宝剑」的名字与它所代表的意义,就有得你受的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