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郭布罗·锡林布,弃武从文,刀笔从容,平日只喜欢吟诗作赋,俨然一个文人。虽无疆场立功,但由于有祖辈的功绩,他世袭了一等轻车都尉的封号。并娶了皇家的格格为妻,从此,郭布罗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就攀上了亲。到了婉容父亲荣源持家的时候,清帝已经退位,他只在小朝廷里挂名内务府大臣,无实事可作,也没有朝廷的俸禄。但祖业丰厚,光东北老家就有几千垧土地,荣源又经常往返于北京、天津两地经商,求取利润。婉容的母亲爱新觉罗氏,人称四格格,在婉容很小时便去世了。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o恒馨是军机大臣毓朗贝勒的次女,人称二格格。她是一位端庄善良、精明强干、豁达开朗并充满智慧的女人,她对婉容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恒馨对婉容宠爱备至,母女关系融洽。家中其他成员还有哥哥润良,弟弟润麒。 婉容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头顶就笼罩着一大片祖宗洒下的荫凉,家人又经常在宫内行走,与皇家互为姻亲,是家族的传统,因此,通向幽深皇宫的路,对婉容来说,就只隔着一条窄窄的弄堂。 民国年间,社会风气大化,婉容的父亲郭布罗o荣源虽是遗老,由于经常奔走南北,交游广泛,思想比较开放,主张男女平等,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因此,婉容很小的时候,就与家里的兄弟一起读书习字、弹琴绘画。她的父亲对她很看重,特意为她聘请了家庭英语老师,让她学习英语。因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婉容有着优雅的气质。作为一个世受皇恩的贵族家的小姐,生活环境的优裕富足和显赫的家族地位,使她内心有着十分强烈的优越感,也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她入宫之后,一直鄙视身世寒微的文绣,这也大概是后、妃失和的原因之一吧! 美冠群芳 溥仪出生于1906年(清光绪32年)正月十四日,到1922年(民国11年)的正月十四日,已整整16岁了,正是古人完婚的年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时紫禁城里为溥仪选后的消息一传出,各个名门贵族、大家闺秀们的照片就络绎不绝地送到了紫禁城,甚至徐世昌、张作霖也派人来提亲。后来经过几番筛选,最后拿给溥仪画圈的就只有四张照片了。溥仪最初选中的是文绣,根据溥仪的回忆记载:当时在他眼中,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每张照片的脸都很小,实在分不出来丑俊。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看谁的特别艳一些。于是溥仪便不假思索地在没落贵族端恭的女儿文绣的照片上画了一个铅笔圈儿。由于婉容的父亲荣源与溥仪的父亲和叔叔关系都很好,在征得端康皇太妃(即光绪的瑾妃)的同意后,便向溥仪推荐婉容,认为婉容家境富有,与皇家多有渊源,相貌、血统都比文绣纯正。的确,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天生丽质,从今天她留下的照片上看,我们依然感受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她皓齿蛾眉,双目明亮,笑容蕴藉,融合了古代女子的韵致、北国女子的大气、江南女子的柔美于一身。且婉容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贵族中早已是芳名远播。于是溥仪听从众意,随手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而放弃首先相中的文绣。但这一圈不打紧,它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婉容走向了一条人生的不归路。 古代的皇帝结婚,被称为"大婚"。溥仪此时虽然已经不是在位的大清皇帝了,然而,由于清廷退位时曾与民国政府有过协议,所以依然拥有朝廷名号,就按照清朝的旧有礼仪制度举行了隆重的"大婚"仪式。民国政府也特准婉容的"凤舆"从东华门抬进紫禁城,成为名义上的皇后。所以这才有婉容被人们称为末代皇后的缘由,这是符合历史实情的。但这末代皇后却与已往的历代皇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了。无"天下"可"母仪",无后宫可统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