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共和国航母之父刘华清:“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设想为:吨位约3万吨以内,航速35节左右,载飞机50架左右(歼击机与反潜直升机的比例,可随执行任务不同而变动)。采用垂直起落式歼击机。这样就免除了飞机弹射器、助降装置、降落阻拦装置等,一系列技术上极为复杂而笨重的专用装置,使航母的尺度和吨位大为缩小,研制周期可以大大缩短。

本舰备有强大的进攻和防御武器,对于敌空中目标,远程的由本舰歼击机迎击,中程的由本舰对空导弹拦截,近程的由低空导弹和小口径炮组成严密火网拦击;对敌水下目标,由反潜直升机进行快速、大面积搜索攻击;考虑到本舰舰载机全系歼击机和直升机,缺乏对敌水面舰艇编队攻击的能力,故又装备了射程为500~6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样给本舰增加了大型导弹舰艇和航空母舰的打击手段。在不影响飞行甲板和机库等重要部位布置的情况下,装设舰对舰导弹,即可起到舰载轰炸机或超速轰炸机的作用。

关于建造航母实施方案,《意见》初稿中提出:“研制总进度预定为三年”,“从中央正式批准建造时起,争取三年内建成:71年完成总体设计,72年开工建造,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部队”。

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一时限显然有点过于乐观和“跃进”。不过仔细想一下便会理解,这与当时炽热的政治气候不无关系。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华清及参与论证的技术人员,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的领导同志,对建造航母的任务是何等兴奋和急切。当然,也说明当时国内对航空母舰技术上的繁难尚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意见》初稿经领导小组审查提出意见后,刘华清又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改。1970年5月16日,他与第七研究院、第六研究院的领导同志共同签名,正式报送海军党委。此后,不知是海军党委没有上报中央,还是中央决策又有了新的变化,《意见》初稿及建造航母一事,再无消息。数年后,传出了周恩来关于建造航母的说法。据悉,周恩来在一次接见外宾中谈到中国的海洋权益时曾感慨地说:历史上中国就饱受帝国主义海上侵掠之苦。反击外来侵略、保卫我们的海洋权益,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母,我不甘心啊!

周恩来的话是什么时间讲的,对什么人讲的,刘华清没有弄清出处,但这些话却像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心弦。1971年林彪集团篡党夺权阴谋被粉碎后,江青等人借机窃取了更大的权力,不仅国家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围绕着科学研究、大学招生等问题的争论、斗争也日益复杂。中国何时才能建造自己的航母?刘华清不知道。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自己的研究,广泛搜集、了解世界各国关于航母发展的资料、信息。他坚信,有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拥有航母势所必然。

1975年:抓住落实海军《十年规划》契机,郑重建言造航母

1975年5月,毛泽东在一个月内连续对海军作了两次指示。一次是5月3日,他对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海军政委苏振华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伸出一小手指头)。”另一次是5月23日,在海军党委《关于传达学习毛主席指示的情况报告》上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报告中提出:力争在十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当时,海军党委正在会同六机部制定海军十年发展规划。毛泽东的两次指示传达后,大家备受鼓舞,进一步加快了规划编报步伐。6月16日,海军党委与六机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联署,将《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简称《十年规划》)正式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

是时,刘华清是海军分管装备工作的副参谋长,按常规,应该参与装备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四人帮”的干预及其他原因,他不仅没有参加《十年规划》的编制,甚至没有能够参加讨论和参与一下意见。直到两个月后的8月末,他才看到《十年规划》的上报稿。或许是时间仓促等原因所致,规划的内容令长期做军队装备研制工作、熟悉世界海军发展情况的刘华清非常失望。回忆录中,他这样记述了对《十年规划》的看法:“当时,我对‘规划’的基本看法是:指导方针混乱,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急于求成,重生产轻科研。时而大计划、高指标;时而降低要求,不敢采用高新技术,迁就落后。重大问题拿不定主意。因此,势必丧失许多宝贵时机。”

看过《十年规划》,刘华清连续几天睡不好觉。经过反复思考,他不顾自己尚在受“政治审查”,集中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出了对《十年规划》、对海军装备建设的看法,以《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简称《汇报》)为题上报。《汇报》中,刘华清在陈述自己对海军战略、海军装备发展方向的思考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建造航空母舰的建议:

海军作战的方针仍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近海歼敌为主,同时也要敌进我进,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远海敌后去打击歼灭敌人。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防护、支援配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先搞常规动力的,排水量在4万吨左右,不一定搞8万、10万吨的)。我建议不要再搞十年规划中的8000吨的大型导弹驱逐舰(论证几年,方案多变,尚未建造),可将现已试制出的中型导弹驱逐舰改进提高来代替它,将搞大型驱逐舰的人力、财力拿来搞航空母舰。因为海上的战斗规律早就是空中、水面、水下各种兵力的协同战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