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共和国航母之父刘华清:“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有些重要战略物资还需从国外进口,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但是我们不能到外国去建设任何基地,只有解决机动的飞机场和导弹发射场。执行上述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霸权主义激烈争夺海洋,拼命扩充海军,广泛发展水下、水面、空中乃至所谓轨道武器。将来大战发生,海上战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战的规模要大,要激烈,把战略导弹和飞机放在大型潜艇、水面舰艇、航空母舰上要机动得多,不易受到摧毁。

在陈述了建造航母的必要性后,刘华清在《汇报》中又具体分析了启动航母建造的条件和可能:

我国现有工业和科学技术条件是足以具备解决制造航空母舰的问题的。国家各种机械、造船、航空、电子等工业均较发达,钢铁及其他各种材料亦基本具备。英国1918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钢产量969万吨;美国1921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钢产量2010万吨;日本1931年开始建造航母,当年钢产量188万吨。主席与中央已决心加快海军的建设速度,很振奋人心,若计划实现,海军就比较强大了。但建设强大的海军其重点绝不能放在搞小艇上,将它搞得再多,敌人也不怕(因为敌人的观点是护卫舰以上才算海上作战舰艇),必须解决关键性的作战舰艇。

十年预计投资在建造舰艇一项的费用为120亿元,国家还要投入大量贵重的稀有材料和各种物资,这些钱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次要的和易造的小艇可以缓办或不办。要抓紧时间,在前七年左右将航母首舰试制出来,十年末形成战斗力。如果这个十年,特别“五五”不上马,那就是20年之后我国才有航空母舰。因为它的研制周期起码要七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我们又是开头做起,时间更要的多些。我们一定要建设既有数量又有高质量的强大海军。

将《汇报》报送毛泽东、邓小平后,刘华清又分别给邓小平和苏振华写信,说明了写《汇报》的动因和自己的想法。邓小平收阅《汇报》和信件后,当即批复:“振华同志: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但由于“十年规划已上报各工业部门正在安排计划,组织实施”,加之当时由“四人帮”挑起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愈演愈烈,海军《十年规划》未能作出调整改变,航母研制问题自然也没有能被提上日程。

1975年11月,刘华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再次离开了海军。

1986年:将航母“论证”提上海军议事日程

1982年8月,刘华清由副总参谋长任上再次调回海军,担任海军司令员。

海军司令员,与副总参谋长相比,在职级上算不得提升,且刘华清比谁都清楚,海军“十年内乱”遗留问题多,领导层关系复杂,但他还是痛快地接受了任命。

自1975年底刘华清调离海军,至1982年8月已过了近七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工作几经变动:先是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继而于1977年底在聂荣臻的推荐下又回军队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并于1978年3月兼任了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79年2月,他又被调到总参谋部,任总参谋长助理,相继增补为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兼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这些职务、工作,使刘华清依然有条件、有机会,也有责任了解世界海军装备发展状况,关注、思考海军装备建设,探讨建造航空母舰问题。

1980年5月,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陪同军委秘书长耿飚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期间,参观了美国海军“小鹰”号、“突击者”号两艘航母。站在海上“巨无霸”那气派的飞行甲板上,听着美方陪同人员不无自负的介绍,刘华清感慨良多。虽然是第一次参观航母,但由于阅读研究了大量资料,刘华清在理论上对航母是熟悉的。从作战指挥中心、机库、飞机维修中心、升降平台到官兵生活舱、厨房餐厅、医院等,一一参观下来,他印象深刻,收获不小。此次参观更坚定了他建造中国自己的航母的决心和信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