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1899年7月,保皇会成立于加拿大。1906年10月,康有为、梁启超策划改组保皇会,我们不能将保皇会及帝国宪政会等组织的历史事件仅归结于康有为或梁启超,应该重视如熊希龄、徐勤等在改组活动中的贡献、角色。1907年3月,帝国宪政会正式成立于海外,但是,它面临着内部认同危机,“自称”未能深入人心,且在国内政局依旧沉寂,“他称”未能扬名。1912年,康有为等改组帝国宪政会为国民党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康有为回国之后,海外的帝国宪政会依旧存在。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梁启超、徐勤、伍宪子、梁朝杰等组建中国民主宪政党。从保皇会至中国民主宪政党一直悬于海外,虽有部分会员长期活跃于清末民初政局,却从未在中国大陆建有同名的分支组织。我们在研究保皇会、帝国宪政会等组织以及康有为等人物时面对的是革命派的指责与康有为等人的辩护、“掩饰”,个中掺杂多种因素,真伪并存。康有为曾在1910年除夕前后写下这样的两句诗:“出亡历历十三年……维新立宪史谁编?”(85)无论是谁编写康有为等人的政治史都应该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回溯这段历史,这也是本文撰写时努力的方向,因而以考辨、厘清帝国宪政会在1910至1912年间的改组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至于如何评价1906—1912年期间的康有为及其组织,是依旧坚持革命派评判——守旧的保皇派,还是应该进行实事求是地总结?拙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推动康有为、保皇会与清末民初政治(政党)史的相关研究。 注释: ①鉴于保皇会组织、名称演变的复杂过程,1906年改组的是保皇会,1912年是帝国宪政会的改组,仅为行文方便,题目用“保皇会”。本文受黄兴涛教授“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课程中相关论点的启发,撰写过程中又得到黄爱平、黄兴涛二位教授的指导和帮助,特此谨致谢忱。 ②马洪林指出“康有为百年研究之怪现状,是重前期轻后期,重国内轻海外”,参见《康有为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东方论坛》2008年第5期。 ③如日本海军司令部编:《支那的政党》,1913年;日本参谋部编:《支那政党史》,1916年;竹内克己:《支那政党结社史》,1918年。等等。 ④详见文后参考文献部分。另,贺跃夫:《刘士骥被刺案与康有为保皇会的衰落》,《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任贵祥:《论华侨与保皇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蔡惠尧:《试论保皇会失败的内部原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赵春晨:《澳门保皇总会史事钩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秦素菡:《保皇派在美国华侨社会的主要活动述评》,《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等等。上述论文主要研究保皇会的具体活动、内部人事、与华侨社会关系、失败原因等问题,并未专门讨论保皇会成立后改组问题。按,本文初成于2012年7月,修改于2012年9月。近日得见赵立文新著《康有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中第十二章《保皇会的衰败》第一节亦对“保皇会改名”之事有所研究,但本文观点与赵著仍有较多不同,特此说明。 ⑤见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30页,该书90页另译为“中华帝国维新会”。蒋贵麟将其译为“中华帝国改革会”,参见康有为著,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下册,成文出版社,1978年,第606—607页。 ⑥“保皇会”这一名称在其改组后仍广泛流传说明了其他政治势力对康梁一派的一种认同度。 ⑦《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 ⑧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89页。 ⑨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⑩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8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3页。 (11)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597—606页)和《民报》所刊布告文,文中皆署有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四日,即1906年10月21日,该书误将康有为撰成布告时间当作公开发表时间。《中国维新报》是保皇会在美洲的最主要刊物,美国是保皇会当时的活动中心,笔者认为它的发布时间当是最早的。从梁启超回信康有为的时间(1906年12月20日)来看,10月21日发表说也不能成立。另可参考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18—20页。 (12)详见《民报》报馆编:《民报》第4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2199—2217页。因《中国维新报》原文难以得见,故引用可靠性更高的《民报》转发的布告文。 (13)《申报》1892年2月15日《冶度纪闻》一文即用“国民党”一词,但所论的是日本政界情况。 (14)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第189页。 (15)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90—193页。 (16)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第138—139页。 (17)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92页。 (18)章开沅认为是袁树勋,见氏著:《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2页。董方奎认为是袁世凯,见氏著:《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7页。本文采纳章说。 (19)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93页。 (20)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93页。 (21)有学者认为是康有为的设想,如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82页。有的认为是梁启超的主张,如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仅有张玉法先生注意到此名称是熊希龄提出的,见《清季的立宪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22)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02页。 (23)转引自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83页。原件藏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图书馆。 (24)1910年1月10日,资政院通过赦免国事犯奏稿,请朝廷赦免康梁等戊戌案之“国事犯”,兼及革命党人。未获允。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2页。 (25)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18—19页,该报原件藏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图书馆。 (26)1910年康有为写《请立开国会以救亡局折代美国宪政会作》,参见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第171—172页。此折是响应请愿国会运动而作手稿,影响难见。 (27)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新报〉论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3页附录。 (28)《江汉日报》(又名《大江日报》、《江汉公报》等)从1908年3月创刊至1908年8月被查封,共出版149期,湖北省档案馆于2011年12月购买了其中的124期,参见《中国档案报》,2011年12月26日,第1版。 (29)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46页。 (30)《西报论政府无意立宪》,《申报》,1908年8月25日,第2张第2版。 (31)《严治政闻社详闻》,《申报》,1908年8月24日,第1张第4版。 (32)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75页。 (33)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78页。 (34)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327页。 (35)《组织政党之先声》,《申报》,1910年12月6日,第1张第4版。 (36)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2页。 (37)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336页。 (38)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第340—347页。 (39)“帝国统一党”一名由梁启超提出,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75—276页。有学者误认为康有为于1910年底将帝国宪政会改为帝国统一党,如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7页)和姚传德:《国运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们》(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9页)等。 (40)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327页注释3。 (41)《温世霖被拘后情形》,《申报》,1911年1月19日,第1张后幅第2版。 (42)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295页。 (43)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第282页。 (44)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第52、53、94页。 (45)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6—727页。 (46)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第727页。 (47)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第728、736页。 (4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第733—734页。 (49)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第728页。 (50)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第737页。 (51)汤志钧编著:《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5—256页。 (52)徐勤:《致南海夫子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24—326页。 (53)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第300—301页。 (54)《致各埠列位同志义兄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24页。 (55)《林任之致康有为书》(1912年2月29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8—469页。 (56)《柰致康有为书》(1912年3月6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472页。另该书第473页《徐士芹公开信》(1912年3月14日)记:“前月得接康总长来电云,宪政会名改为国民党”。 (57)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1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第26页。 (58)伍宪子:《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第94页,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本,感谢好友马嫄嫄惠助提供该资料。 (59)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第413—414页。 (60)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32—333页。 (61)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11页。 (62)康有为著,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下册,第896页。 (63)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2007年,第469页附录一,原件存国家档案馆。 (64)狭间直树指出:“现在大家都知道康有为有窜改的癖好”,见[日]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邓红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解说第16页。 (65)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247页。汪荣祖:《康有为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104页,“民国成立不到两个半月,他就将帝国宪政会改名为国民党(民国的第一个国民党)”。另刘景泉先生认为:“国民党,1912年2月27日由潘鸿鼎、朱寿朋、潘昌煦、朱寿朋(笔者按,疑误)、陆鸿仪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实系由保皇会和帝国宪政会逐步演变而成,并非由同盟会组织发展而成的‘国民党’”,见氏著:《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0—181页。笔者按,保皇会和帝国宪政会应是先后承继关系,而非并存关系。 (66)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67)伍宪子:《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第94页。 (68)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第333页。 (69)严昌洪、彭剑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6—177页。 (70)康有为《与某某君书》,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第351页。 (71)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0集,第15页。 (72)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8集,第410—421页。 (73)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8集,第411—421页。 (71)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18—19页。 (75)1911年10月30日,清廷谕开党禁。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12卷,第601页。 (76)[日]宗方小太郎:《辛壬日记•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冯正宝译,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112页、153—155页。 (77)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24页。 (78)伍宪子:《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第49页。 (79)革命派在新加坡创办《中兴日报》(1907—1910)同《南洋总汇新报》论战中即有十余篇政论文章名称中依旧使用“保皇党”、“保皇报”等名称代指康梁一派,参见严昌洪、彭剑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另可参考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新报〉论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0)严昌洪、彭剑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第37页。 (81)严昌洪、彭剑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第42页。 (82)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0集,第209页。 (83)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462页。 (84)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9集,第183页。 (85)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2集,第318页。 参考文献: [1]董方奎:《梁启超与立宪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3]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汤志钧编著:《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8]汤志钧:《康有为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 [9]汤志钧:《维新•保皇•知新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0]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吴泽:《康有为与梁启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12]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13]谢彬:《民国政党史》,《民国丛书》第二编第25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14]杨玄炯:《中国政党史》,《民国丛书》第二编第25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15]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17]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 [18]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19]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21][日]波多野乾一:《中国国民党通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43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