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矿冶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标准化 长期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学家与冶金史学者密切合作,对众多矿冶遗址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冶金史界比较重视对器物具体冶炼技术与烧制工艺的研究,比如,金相组织结构、烧制温度、成分分析等;考古界则偏重从类型学角度探究器物的形制、纹饰、所属文化类型等问题。冶金考古新的突破口,也许在于对整个冶金活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研究,空间分析方法对此无疑会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近年来,学界通过对晋南、辽西、河西走廊、岭南、皖南、鄂东和西南地区古矿冶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以及对矿冶遗物的检测分析,初步探明了各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属性,揭示了其冶金技术的内涵、规模和特征,在田野调查、发掘与采样的标准化等问题上有了新认识。 (一)矿冶遗址的田野调查 冶金考古田野调查的目的在于发现古代冶金遗存,并通过对这些冶金遗存年代、文化属性、技术状况和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了解古代冶金活动及其背后的生产组织、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通过对这些冶金遗存保存现状的考察,探索这些遗存的埋藏过程和保护方法,为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针对冶金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功能、生产组织、资源使用和产品分配网络、冶金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田野调查是冶金考古的重要工作方法。 冶金考古田野调查方法应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具体操作方法可根据冶金遗存的特点进行设计。一般而言,冶金考古田野调查内容既要包括矿冶活动所留下的生活设施和遗存,又要涵盖生产的遗迹遗物,同时遗址的环境也不可或缺。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难点,例如,矿冶遗物与代表遗址文化属性的陶片的共时性问题、矿冶遗址特别是采矿遗址的年代问题、矿冶遗址的范围、矿冶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调查方法的设计入手,以尽可能多的采集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需大量开展矿冶遗址的田野调查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实际经验,建立合乎冶金考古研究的田野调查工作方法。 在无法对遗址进行发掘的情况下,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对于现阶段的冶金考古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同的调查采样方法,直接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目前,考古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区域系统调查和专题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又称全覆盖式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④。其基本思想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将古代遗存置于一定地域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对古遗址赖以存在的内、外环境研究,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行为法则以及文化运动规律[7]。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个时段、某个地域或者某种特定类型的文化遗存,其目的性更强,往往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相比较区域系统调查,专题调查能够在短时间、低成本的情况下,高效率地搜集遗址信息,实现研究目的。 根据矿冶遗址的研究特点,我们建议按照专题调查、系统采样的方法开展工作。 作为景观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为从宏观角度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已有一些学者运用景观考古的方法对冶金遗址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者运用GIS方法比较了约旦和以色列两处冶铁遗址的异同[8];牛津大学的Pryce和Abrams曾尝试使用Aster卫星遥感影像来探测和辨识东南亚地区的冶铜遗址[9];英国冶金史学会(The Historical Metallury Society)在其主页上列出了对矿冶遗址进行调查和勘探的景观考古中经常使用的电阻率、磁化率等地球物理方法[10]。 这些案例为冶金考古与景观考古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显示了两者综合研究的良好态势和广阔前景,但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方法层面的借鉴和吸收,理论层面的内在结合稍显薄弱。实际上,理论层面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也许更值得关注。比如,景观考古学理论的一个热点是讨论区域内景观历史的变迁过程,以及这种变迁背后隐藏的内在动因,而作为能够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之一,冶金活动无疑是景观历史变迁的重要动力。 秦臻以河南舞钢、西平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群为例,在这方面做了尝试性探索[11]。该研究以前人工作为基础,对各冶铁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包括其分布范围、持续时间以及环境要素等;利用实验方法对采集的冶金遗物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确定这些冶铁遗址群的冶炼技术以及各遗址的功能;通过GIS支持的景观考古方法,从宏观角度讨论不同功能遗址在景观方面的分布规律;构造土壤侵蚀模型,对该地区大规模冶炼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探索性研究。该研究涉及以下3个层面: 1)遗址内研究:以遗址为单位,力图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遗址内的有效信息。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给出遗址大致的年代框架;深入剖析各个遗址的冶炼技术,并对遗址在整个冶铁工业体系中的功能进行判断;研究每个遗址所处的微环境信息(包括遗址附近的坡度、坡向、汇流积累量等)。 2)遗址间研究:在确定每个遗址具体功能的基础上,借助GIS支持的景观考古学方法,探究在冶铁工业体系中不同功能的遗址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或者说,不同遗址在功能上的差异与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另外,尝试构建战国到汉代该地区冶铁工业的组织体系与分配网络。 3)遗址外研究:该层面的研究属景观考古范畴,主要目的是探究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大规模、长时间的冶炼活动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要素(土壤、植被等)的互动关系。从目前情况看,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土壤侵蚀量较低。然而,当地土壤部门的调查却发现,在遗址附近的丘陵和南部山区附近,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淡岩黄砂石土、砂页岩黄砂石土以及各种石渣土,这些土壤均经历过显著的粗骨化过程。而这一粗骨化过程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当时的冶炼活动有关,都是该层面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近年来,我们在辽西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和山西的中条山地区开展了大量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工作,其工作方法是在详细收集该地区矿冶遗址资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实地调查等,对这些地区所有有迹象的遗址开展普查工作,并对有矿冶遗物的遗址进行重点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这一工作系近年来冶金考古田野调查工作的一大收获,也得到了考古界的一定认可。相信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将获得更多关于矿冶遗址与自然环境、水陆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信息,为探讨冶金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