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夏克刀登的认识与评价 夏格刀登是现代甘孜藏区的著名人士,曾与邦达多结、格桑悦西并称“康巴三杰”,经历特殊,在甘孜藏区现代史上曾起重要的作用,影响广泛。 1936年,他参加“博巴政府”,担任军事部长,用行动支援革命;为红军筹集部分粮食及牲畜,解决部分困难,保持了革命火种。邓小平曾对夏克刀登等人的行动予以高度评价,“我们应当跟他们说,当时全国革命的负担放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57)。 在参加红军的活动中,夏克刀登本人也受到了教育,观念有所转变,尔后在与土司的争斗中,他提出废除土司制度、取缔乌拉差役,建立“人民的国家”等,惊世骇俗,颠覆旧制度。尽管其中有夏克刀登的个人恩怨、欲扩大势力等因素,但在当时的环境中,作为大头人能喊这样的口号,无疑有进步的作用,成为传奇在民间口口相传。 由于对红军、对革命有了认识,新中国刚成立,夏克刀登等主动派代表到北京,向中央政府、毛主席献旗致敬,表示拥戴;接着,向西南军政委员会呈信,请求建立自治,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等;参加康定军管会等,维持秩序,协助党开展工作;协商创建自治区政府、区域自治等。这些足以表现当时夏克刀登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他超越其他僧俗上层之处,在新中国康区建政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 夏克刀登所作的贡献远特别在西康藏区(今甘孜州)区域自治,以及支援解放西藏两大领域尤其突出。 在西康藏区的政权构建上,夏克刀登等主动请求民族自治,虽然他们希望的民族自治与《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同,用邓小平的话讲,是“张国焘的民族政策”与“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区别,但他建设新型制度的要求顺应了社会形态的变革,代表了进步,尤其是表示藏区政权“从根本上在中央人民政府最高领导的原则下”,这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反映了夏克刀登有国家观念,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处在那个时代,作为藏区大头人,该坚定的表态是非常难得的! 邓小平、刘伯承等在与夏克刀登的交谈及商量中,明确并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框架(58),以西康藏区自治区建设为示范,影响西藏地区。夏克刀登回应邓小平建议派解放军帮助自治区建设的要求,并表示接受领导的意愿,不仅使邓小平等派干部参加自治区工作的设想成为现实(59),更维护了民族自治要接受党领导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夏克刀登虽是“配角”,但配合得好,有新阐发,反映了当时夏克刀登的政治倾向,也表现了他的特殊贡献。 再者,在支持解放西藏地区的行动中,夏克刀登的贡献无人替代,饬令下属以合理价格向解放军售粮、动员民众组织驭队运输物资、维护治安、道路畅通,确保解放军顺利集结,渡江作战,打败藏军,解放昌都等地,迫使西藏地方政府正视形势,同意谈判,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地区。 我们还想补充的是,昌都战役后到康藏公路通车前,西藏解放军需要的部分物资及粮食、筑路民工及建材供应等,大凡涉及甘孜县以西地区的物资供应或运输等事项,很难离开夏克刀登。如“1951年底,夏克刀登再次在玉隆、石渠、邓柯等地组织了万头牦牛,由他的侄儿押运,抢运了一批急需军用物资到拉萨,及时缓解了进驻拉萨部队的困难”(60)。当时,类似行为太多,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在西康藏区实行区域自治及支持解放西藏等方面,夏克刀登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尔后,在对待民主改革上,夏克刀登存在矛盾:从认识上讲,他承认改革的必需与必要,挡也挡不住的;在言行上,却与之不一致,幻想、动摇,甚至有“出格”的举措。毕竟改革触动到他本人及相关阶层的切身利益,有这些言行也是难免的! 从当时的情况看,夏克刀登基本上接受改革,并没有给改革制造过多过大的“麻烦”,原因在于改革的目的与他曾倡导废除土司、取缔差役等要求部分符合。其之所以不稳定、存在矛盾。除他自身的问题外,还与当时改革方针、政策的不坚定有关,影响了他的言行。1957年3月9日,中央领导针对这一问题,强调“没有坚定的方针,夏格刀格、阿旺嘉措是团结不起来的,这是规律”(61)!就是要“真正改”、“坚决改”,表明态度,打破夏克刀登的妄想,制止动摇,促使他跟党走、认可和拥护改革。的确,在方针坚定后,经党的争取,夏克刀登也发生变化,由动摇到稳定,愿意协商,真正接受改革。 当时,与夏克刀登认识及言行相似的康区民族上层还为数不少,如格达、邦达多吉、阿旺嘉措、海正涛、张西郎吉等(62)。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援助红军,支持革命;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希望建立并参加自治区的建设;组织驭运、出售粮食、维护秩序,为解放西藏贡献力量;参加以至领导各类工作,恢复发展经济;不同程度接受甚至赞成民主改革(63),致使这场社会改造得以完成……对于他们,历史当然不能忘记!本文之所以研究夏克刀登的言行及贡献,旨在通过他折射出当时这批民族上层的活动,反映甘孜藏区这段特殊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