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对建筑史研究中“口述史”方法应用的探讨(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 王媛 参加讨论

    二、“口述史”方法的应用
    口述史指的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或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方式收集、整理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回忆的历史研究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建筑活动是工匠的工作,很少进入到历史文献的记载之中,许多建筑传统都是靠工匠师徒口耳相传延续下来,大多数木匠有一身出色的木匠手艺却目不识丁,不可能将建筑工艺和活动变成文字的形式传播下去。为了研究传统建筑体系,必须借助调查访谈等直接手段,从当地的传统匠人传人或相关者那里了解和收集口头资料。其实“口述史”的方法早在建筑历史学科建立的时候就已经被不自觉地使用了,梁思成先生便是通过在北京的胡同中对老匠人进行访谈以弄清楚古建筑中各构件的名称和含义的,比如清式旋子彩画中的“钩丝绕”,也称“狗死咬”,就是来自北京匠人的口语翻译,梁先生所用的方法,就是“口述史”的调查方法。当今熟悉传统建筑做法的民间建筑老匠人已经所剩不多,对他们进行“口述”访谈并留下历史记录的工作更加迫切。
    笔者所调查的浙江西南部山区是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以精雕细刻的“牛腿”构件为人所知。带有“牛腿”构件的民居分布在金衢盆地的金华、衢州、丽水一带和徽州地区,大家所熟知的东阳民居、兰溪诸葛村、武义俞源村、郭洞村和徽州民居都在其中。关于这些民居已经有许多出版物,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许多精美的“牛腿”照片。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没有人去问这些民居的极具特色的檐下构件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无固定的结构关系?其他的构件都叫什么名字?承担什么样的结构作用?这些基本的建筑问题在任何一本出版物中都未被提到。为何对于结构和构造规律的关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牛腿”面前几乎淡出观察者的视野?正如科学史上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所说:问题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而我们长于归纳,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和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问题意识和方法训练缺失的表现。
    仅仅从表象上看,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浙西南民居檐下的构件组合具有相当明显的程式化规律。这些规律在清代是木工匠人们所谂熟的,今天知道这些建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人却所剩无几,需要我们花费许多周折才可以找得到。再过几年,就如随时都可能坍塌或者被拆掉的明清民居一样,这些传承着古民居营造技艺的老木匠可能再难寻觅。可是怎样寻找那些隐于乡间的老师傅,又怎样才能从他们那里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呢?
    我们在乡村考察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语言不通。一般年纪大些的村里老人们都只会说方言,北方乡村的方言我们几乎能听懂大概,而在南方的乡村里,就一定要借助当地的“翻译”,这位“翻译”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调查的收获大小,因为他几乎是我们在调查当地的合作者,他不仅仅要正确地传递双方的信息,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他读过书,在村中有较高的声望,熟知这个村落的历史,又关心村落的发展,会主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调查线索并参与调查。我们在浙南山区的民居调查,便得益于这样一些人的帮助。
    在调查之前,我们事先需要准备几份东西。首先是一份表格,表格中填上被访问者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和电话以及访问的时间和地点;其次是一份访问提纲,列出问题;最好再准备一些照片,以使被采访人更加清楚我们所要问的建筑部位和构件是哪里;最后还有一份小礼物。当然,录音设备要仔细检查,尤其是充电情况。
    我们在松阳县枫萍乡根下村通过一位小学老师的帮助找到了一位83岁的老木匠。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思路清楚,记忆清晰,访谈之后还带着我们在村子里看了几幢年代较早的民居,进行“现场教学”。那一次访谈收获很大,从老人那里我们知道,这一带清代民居的“牛腿”构件与其他的附属构件一起,其实是一种程式化的结构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在匠人中有专门的称呼,叫做“七块”,但在建筑史领域,还没有人做过总结。在之前和之后的考察中我们证实这个体系是浙西南地区以及东阳和徽州民居共有的特点,偶尔在一些个别村落会稍有变异。以“七块”体系的构成和各构件名称及其演变过程为线索,可以写出一部颇为深入的区域建筑史,对此笔者有专文论及,⑤在此不复赘述。不是每个村落每次下乡都能找到这样的老人,有的时候,老人不在家,或者记忆减退,或者根本不知道你要找的信息,但是多次寻访还是会有收获。
    在采集这些老人的口述历史时,因为采集到的资料要被当作文献资料使用,对这一文献产生的过程和情景需要有记录,并保留以备使用者核查。另外,访谈应尽可能在讲述人熟悉的环境里进行,最好在他的家里,以免环境的强烈变化引起讲述人的紧张。访谈时录音或录影设备尽可能简单,同时按访谈对象的原话做笔记。在发问时,我们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和直白的词语并配以照片,比如:“多大年纪?”“盖过这样的房子吗?”等等。在获取足够多的信息之后,我们要根据记录进行信息重构的工作,比如讲述人的身世,我们要根据时间顺序把他所提供的信息排列起来,而对一些矛盾的信息进行甄别。提问时指一个构件问:“这是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等等,而不是问:“这是某某构件吗?”“它是如何如何的吗?”这里重要的不是要求访谈对象明白你,而是你要明白他表达的意思。
    所以,“口述史”的方法和访谈有相似之处,但比访谈更加严谨。由于工匠表达的常常是匠人们内部通用的语言,我们的翻译者也不一定明白特殊音节的含义。我们的做法是尽量记下音节,通过照片或实物请被采访人指认音节所代表的建筑部位,再与其他资料进行对照。
    当你要深入地研究一个村落时,不能希望一次便把所有的资料搜集全,这些对于过去的记载或者讲述在某种机缘下出现时,我们要及时抓住。今年正月我们到松阳县后宅村感应庙调查时,正赶上村中龙灯会散灯聚餐,村中长者热情招呼我们留下吃饭。与长者们同桌进餐时,我们顺便了解到了许多村落历史信息。我们的访谈对象多是老人家,去拜访这些老人家的时候,我们常带些小礼物,或者在临近午饭或者晚饭的时间请他们在村边的小饭店吃顿饭,这样可以在双方之间营造一种亲近的气氛,也表达尊重与感谢。尊重是面对访谈对象时应有的态度,要入乡随俗,把自己定位成虚心的学习者。有时老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并不确切,不同老人们所说的话常常有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地求证。
    由于来自“口述”,资料有可能被加入了被采访人错误的信息,以至于我们会在判断时被误导。比如我们在松阳县石仓村判断一幢破损情况严重的普通老宅时,根据族谱、牌位以及建筑特点我们认为这是一幢明末的普通民居,明代所建官宅与豪宅保留至今已属不易,建于明代的普通民居保留至今更为罕见,也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因而我们的判断要相当慎重。所以,我们又对房屋建造者的后代进行访谈。一位60多岁的老者说这幢房屋是建在旁边的一幢房子之后,也就是说这幢房子的历史不会超过一百年。我们在仔细地分析了两幢建筑的空间位置和地形之后,明确肯定这位老人口述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老人的口述是来自转述,不是他亲身经历,所以我们可以推翻;如果是老人的亲身经历,便需要修改我们的判断。当然,在具体判断材料时,最好有相关的旁证帮助证实口述材料的真实性,比如碑铭、文献或遗址、实物等。我们要使建筑历史的研究凸显出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研究的视野必然要拓宽到工匠与民众层面上,对民间文献和“口述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便是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