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9—140页。 ②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5页。 ③ 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④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⑤ 宋镇豪、谢宝耿:《古史研究:会通多学科与启动现代思维》,《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⑥ 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83页。 ⑦ 赵世瑜:《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⑧ 高毅:《现代文明历史演进中的断裂与延续》,《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⑨ 于沛:《全球史观和中国史学断想》,《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⑩ 冯金朋:《论雷海宗的理论史学与实践史学思想》,《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1) 赵兴彬:《论史学方法体系的重建》,《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12) 陈君静:《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 (13) 庞卓恒:《历史观与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第4期。 (14)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5) 转引自邹兆成、江湄、邓京力:《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16) 江湄:《实证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17) 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8) 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19) 转引自方光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三个向度》,《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与边界(专题讨论)》,《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20)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155页。 (21)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2) 麦克尼尔:《历史与科学世界观》,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