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江海学刊》2014年3期 李济沧 参加讨论

    放达之风的形成与演变
    放达尽管在元康时期成为一种覆盖整个社会的风潮,但它不可能突兀形成,显然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抱朴子》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末,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走向衰退,其中突出的现象便是礼法的崩溃,其《疾谬》篇云:
    汉之末世……蓬发乱鬓,横挟不带。或以亵衣接人,或裸袒而箕踞。朋友之集,类味之游,莫切切进德,誾誾修业,攻过弼违,讲道精业。其相见也,不复叙离阔,问安否。宾则入门而呼奴,主则望客而唤狗。其或不尔,不成亲至,而弃之不与为党。及好会,则狐蹲牛饮,争食竞割,擎拨淼摺,无复廉耻。以同此者为泰,以不尔者为劣。终日无及义之言,彻夜无箴规之益。诬引老庄,贵于率任。大行不顾细礼,至人不拘检括。啸傲纵逸,谓之体道。呜呼惜呼,岂不哀哉!
    再看同书《刺骄》篇也载:
    闻之汉末诸无行,自相品藻次第。群骄慢傲不入道检者为都魁雄伯,四通八达,皆背叛礼教而从肆邪僻。讪毁真正,中伤非党;口习丑言,身行弊事。凡所云为,使人不忍论也。
    这些可说是后来放达之风的先驱。(18)将此与前引《刺骄》篇所描述的西晋末社会状况,即“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等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汉末以来形成的礼法崩溃之势延续到了西晋末。由此来看,固然可以针对“竹林”、“元康”比较其中异同,但就其本质而言,应该都属于上述潮流之中的一环,两者都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放达之风从形成之始,并非呈直线发展,其间还有曲折和反复。众所周知,西晋人傅玄对继承东汉的曹魏前期统治有评语,即“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晋书》卷四七《傅玄传》)。研究者经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偏离了儒家的礼教思想。这当然是正确的,我们也可以认为曹操、曹丕的政治偏离儒家政治的常道,正是汉末以来“不尊儒术”之风潮的反映。但这个评价同时还显示出另外一个侧面,即社会风潮的形成与国家权力之间大有关联,或者说国家权力可以在某些时候影响社会风气。太和六年(232),曹操、曹丕之后的魏明帝曹睿面对愈演愈烈的放达之风,利用所谓“浮华”事件采取断然压制的措施便是一例。据《三国志》卷二八《诸葛诞传》注引《世语》:
    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玄、畴四人为四聪,诞、备八人为八达。中书监刘放予熙、孙资子密,吏部尚书卫臻子烈三人,咸不及比,以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凡十五人。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锢。
    这批“浮华”之士的行为在《三国志》卷一四《董昭传》所载董昭的上表中记载得很清楚:
    毁坏风潮,浸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和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
    与后来的元康贵游子弟不一样,被罢黜的这15人都是有相当官资的人物,其中夏侯玄、何晏还与曹氏皇室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朋党交接,互相标榜,评判人物,甚而暗中操纵政府用人之柄,就其社会影响、个人资历来说,显然高于元康的“贵游子弟”很多。但在有意复兴儒学政策的明帝看来,这样的人物及其行为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一纸诏书,免官废锢,立刻就将其压制下去。(19)这就说明,此时的放达之风还不足与国家权力相抗衡,其社会影响也是有限的。
    即便到了竹林名士活跃的魏晋之际,与后世的赞誉不同,当时人对他们的评价似乎也并不高。前引刘伶的例子,其行为虽然放达,但却为人所讥,就是证明。此外,东晋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也载有两个例子,一是阮咸,在母丧期间,“借客驴着重服”追鲜卑婢,结果“世议纷然。自魏末沈沦闾巷,逮晋咸宁中,始登王途”。还有一个是阮咸的侄子简,“亦以旷达自居。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它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世说新语·任诞》注引)。阮咸和阮简,因在父母之丧中的放达行为而遭清议批判,结果沉沦闾巷,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得入仕为官,这与“悖吉凶之礼”(《崇有论》)盛行的元康时期相比,无疑有着天壤之别。连作为放达领袖的阮籍本人,对自己的行为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态度。《晋书·阮籍传》称“群从昆弟都莫不以放达为行,籍弗之许”,其子阮浑据说也是颇有父风,而且是少慕通达,不饰小节,可是阮籍对此却不以为然,谆谆告诫:“仲容(阮咸)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复尔。”阮籍不让家人作达,原因何在,对此我们暂且不讨论,但至少可以感到,在他所处的时代对放达行为不以为然的声音还是十分强大的。
    到了受“竹林”影响极大的元康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前面看到,放达行为侵染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之中,进而演化成为一种风潮,与阮家诸子相当的那些贵游子弟,更是极尽放纵之能事,为所欲为。产生于东汉末的放达之风,至此达致高潮,蔚然成风。我们现在需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在元康时期,放达能成为一种社会风潮?(20)
    对“竹林”到元康之间社会风潮的变化,戴逵有一个解释,他说“是时竹林诸贤之风虽高,而礼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荡越礼”(《世说新语·任诞》注引《竹林七贤论》)。礼教的严厉与舒缓之别,或许是元康时期放达行为不同于“竹林”的原因。但是上面阮咸、阮简因放达遭“世议”、“清议”非难的例子,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清议在放达之风形成中的作用。清议即乡论,亦即乡里社会舆论对人物的评价。那么,在放达风潮盛行的元康社会中,清议或乡论又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它与放达之间有何关联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