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至神龟元年(518)间高昌王国的内徙活动,认为在柔然、高车与北魏三方角逐西域的政治格局下,处于柔然和高车争夺焦点上的高昌为求自保而以内徙的形式谋求北魏的保护。北魏出于经营西域的战略考量却只同意将要求内徙的高昌东迁于伊吾一带,借以控制丝路交通、牵制柔然和高车。这不仅导致高昌内部政局发生动荡,而且也使得两次内徙活动未果而终。 【关 键 词】高昌内徙/北魏/柔然/高车/西域政局 【作者简介】王欣,1966年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昌王国(460-640)历经阚氏、张氏、马氏、麹氏等四个王朝的统治,跨越南北朝和隋唐等历史时期,前后延续达180年之久。作为一个以内地汉人移民为主的地方割据政权,高昌王国在马氏和麹氏王朝时期曾有多次要求内徙的举措和活动。这些内徙活动虽然均无果而终,但却对高昌王国的政权更替和内部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与当时西域复杂的政局演变密切相关。因此,对高昌内徙活动进行分析是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高昌乃至整个西域地区政局演进的钥匙。 一 高昌首次内徙始于马(儒)氏王朝统治时期,《魏书·高昌传》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北魏太和——引者,下同。)二十一年(马儒)遣司马王体玄奉表朝贡,请师迎接,求举国内徙。高祖纳之,遣明威将军韩安宝率骑千余赴之,割伊吾五百里,以儒居之。至羊榛水,儒遣(巩顾)礼、(麹)嘉率步骑一千五百迎安保,去高昌四百里而安保不至。礼等还高昌,安保亦还伊吾。安保遣使韩兴安等十二人使高昌,儒复遣顾礼将其世子义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而高昌旧人情恋本土,不愿东迁,相与杀儒而立麹嘉为王。① 据此可知,马氏高昌遣使北魏请求“举国内徙”,而北魏亦遣师相迎,但结果却因为“高昌旧人情恋本土,不愿东迁”,不仅内徙未果,马儒反而因此为国人所杀,直接导致马氏王朝与麹氏王朝的更替,从而对高昌政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至于马氏高昌要求内徙的原因,因史书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故后人对此多有推论。如冯承钧认为,“当时王高昌者逼于北方强邻,多不自安,故请内徙”。②余太山推测其与高昌内部上层集团的斗争有关。③王素指出“马儒谋求举国内徙,应与害怕高车报复有关”,而日人大谷胜真则认为与柔然(蠕蠕)势力的消长有很深的关系。④宋晓梅推测高昌内徙是为了“寻求更安全的保护伞和更靠得住的靠山”。⑤薛宗正则认为高昌可能受到了来自 哒的压力。⑥上述诸种推论虽各有一定道理,但均有失之片面之嫌,而对始于马氏政权的内徙原因则需要结合当时高昌内部的政局以及周边的政治形势综合加以分析和认识。 高昌王国先后被柔然、高车、突厥等游牧势力所控制、威胁和压迫,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未停止过,但在阚氏和张氏王朝时期却并未出现要求内徙的现象,这似乎表明北方强邻的压迫并非高昌内徙的唯一原因。从逻辑上来讲,高昌内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该王朝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某种外部势力威胁到其生存的时候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去留;其二,内地有一个强大的、可供其依托的政权,而且该政权的势力范围至少已经扩展到了西域或高昌周围,从而保证能够高昌内徙的安全。 阚氏和张氏王朝分别是柔然和高车扶植的傀儡政权,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北魏和平元年(460),柔然攻高昌,杀沮渠安周,消灭了盘踞高昌的北凉沮渠氏流亡政权,并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史称“其(高昌)称王自此始也”。⑦出土文书表明阚氏王朝奉柔然的年号“永康”,柔然曾派遣提懃、鍮头(发)等官员前往高昌进行严密的监管,⑧并通过高昌控制丝路交通、统治西域诸国。在柔然势力强盛的形势下,作为其附庸的阚氏王朝自然无法也无意内徙。 太和九年(485)豆崘继立柔然可汗后,因其残暴好杀,导致“蠕蠕乱离,国部分散”;太和十一年(487)其属部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和穷奇兄弟率众脱离柔然西迁,“至(车师)前部西北,自立为王”。⑨阿伏至罗称王后,高车暂时取代柔然成为控制西域诸国的北方游牧势力。太和十二年(488)十二月,柔然伊吾城戍主高羔子迫于压力而率众内附,⑩首开内徙的先例。而高车阿伏至罗则于是年消灭了柔然扶持的阚氏王朝,立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大约在同时或此后不久,高车还将当地的车师余众悉数迁往焉耆。(11)但是高车随后遭到了来自中亚的 哒的攻击,“穷奇后为 哒所杀,虏其子弥俄突等,其众分散,或来奔附(北魏),或投蠕蠕”,而阿伏至罗则因统治残暴“大失众心”,(12)不久便为部众所杀。高车内乱、外患不断,无暇顾及高昌,所以张孟明上台后的次年(489)便趁机自建年号“建初”。(13)这可能是高昌国时期第一个自建的年号,表明张氏政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即使这样,张氏高昌王朝由于在名义上仍然是高车扶植的傀儡政权,在暂时脱离高车控制的同时自然也就失去了高车的庇护。在此背景下,高昌于太和二十年(496)发生内乱,高车扶植的张孟明为国人所杀。(14)有研究者将之归因于高昌内部“主张内徙派及其反对派斗争的结果”,(15)但没有材料表明张孟明有任何内徙的举措,故张氏被杀只能视为高昌国人推翻高车傀儡政权,进而为摆脱北方游牧势力控制所做出的自主行为。 史称张孟明“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麹嘉为左右长史”。(16)这一事件在高昌王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高昌王国第一次在摆脱北方游牧政权的控制下独立建政。如果考虑到高昌门阀政治的特点,那么张孟明被杀和马儒被国人拥立,实际上亦可视为高昌国内各世家大族势力在没有外部干涉的条件下相互博弈的结果。易言之,只是从马氏政权开始,高昌才暂时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命运,也才具有内徙的可能性。 马氏政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高昌王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多少变化或改善。相反,对于高昌统治者而言,其处境却变得更为凶险。一方面,无论是柔然扶植的阚氏王朝还是高车拥立的张氏王朝,无一例外地都没有摆脱覆亡的命运,表明对于高昌来讲任何北方游牧势力都是难以依托的;而北方诸游牧势力的交互更替,更增添了这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高昌在丝绸之路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又使之无法摆脱北方游牧势力的影响和控制,从而使得高昌王国从一开始便处于这种两难的困境之中。此外,高昌国人杀高车扶植的张孟明,难免会遭致高车的报复;(17)而按照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方式,一般势必会杀旧王,扶植新王为自己的傀儡或代理人。作为国人拥立为王的马儒自然首当其冲,处境凶险甚至性命堪忧,为自保选择举国内徙虽是无奈之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实别无他途。这也是马儒在上台后的第二年(497)即遣使北魏,请求举国内徙的直接动因。 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末年以后长达135年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北魏的势力范围也开始深入西域,从而为高昌内徙创造了条件。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成周公万度归征伐鄯善,打开了经营西域的门户。太平真君九年(448)夏五月甲戌,太武帝“以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镇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同年九月和十二月,又诏万度归先后征伐焉耆、龟兹。(18)至于北魏何以没有征讨高昌,有学者认为是因为高昌地近柔然,而当时盘踞高昌的沮渠氏本身也拥有相当强的实力,故有所顾忌;此后由于北魏不断南征北战,国力虚耗,无力经营西域。(19)太和二十一年(497)马儒遣使请求内徙,则重新激活了北魏与北方游牧势力争夺西域的欲望和诉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