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世界体系视域下的甲午战争再反思(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东南学术》2014年4期 周峰 参加讨论
三、列强争夺远东与殖民中国的进一步演进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东亚局势,具有不言自明的功能。毋庸置疑,甲午战争是日本为争夺东亚霸主而发动的,但日本和朝鲜在列强瓜分中国、染指东亚进程中又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58)在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战争的爆发又是列强争夺远东与殖民中国的进一步演进,也是“两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把一八九四年八月一日发动的甲午战争,孤立地看作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我们就不可能把握这次战争的全部历史意义”。(59)
    由于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美国要想深入东亚,必须以日本为跳板。在蒸汽机时代,美国要想让东方各国成为潜在消费者,就必须在泛太平洋航线上找到中转站以便能源补给,因而使美国人“注意到了日本这个地方,他们认为日本蕴煤量甚丰,又是去中国的必经之路”。(60)1853年佩里舰队叩开日本大门,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上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从经济的还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美日同盟几乎是天然形成的:美国依靠日本的战略位置,日本依仗美国的军事实力。而朝鲜和中国毗邻,紧靠北方的“龙兴之地”,又是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咽喉。因而,朝鲜又是列强争夺中国的天然要道。由于“利益均沾”原则,列强虽内部矛盾重重,但都坚守着获取最大的殖民利益这一信条,以致无论哪国列强在取得清政府的不平等和约时都能和其他诸国握手言和。这既是日本敢于在列强已然瓜分中国的现状下,发动一场意在通过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原因,也是清政府自以为高明的“以夷制夷”策略频频失效的原由。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分别与英使、俄使面商,试图通过英国与俄国的干涉阻止日本的军事行动。在得到两国使者的承诺后,李鸿章不无自负地电告总署“素稔日忌英不如畏俄,有此夹攻,或易就范”。(61)尽管英俄两国都通过外交途径督促日本从朝鲜撤兵,但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英俄两国是不可能冒卷入战争的风险援助清政府的。俄国外交大臣电示俄国使臣,俄廷要求日本撤兵仅是“友谊的劝告”,俄国不宜“卷入朝鲜纠纷”;明确告知李鸿章,俄国只能“以友谊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62)英国的调停也“均无果”。显然,对于列强而言,与其充当清国的同盟,不如充当调停者。因此,战争爆发不久,在中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英国、俄国、美国便开始争相充当调停者的角色。正如英国使者在试图调停时针对李鸿章“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用兵”的论调时,坦率指出“两国战久,于各国商务亦有碍”。(63)在列强的既得利益面前,被殖民国的民族利益根本微不足道。
    以今人的眼光看待历史,总是难免有后见之明之嫌。然客观而言,纵观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华史,其武器无非有二:一为枪炮,一为条约。先是通过枪炮订立城下之盟,而后修约不成,又付诸枪炮,再订条约,如此循环。而如果不用通过亲自征伐坐收渔利,对列强而言又何乐而不为。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何美国表面中立,而暗中纵容甚至支持日本,英俄等国则乐享其成。事实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试图扩大在华利益的尝试并不总是随着一次战争的胜利而全盘取得,何况发动战争在列强环嗣之下总是要承担风险的。而在甲午战争之后,根据各国“最惠国待遇”中利益均沾的原则,列强多年以来试图进入中国腹地的愿望终于借助日本的枪炮和《马关条约》得以实现。而在战后,也正是由于列强基于本国的利益考虑与相互间的微妙博弈,上演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一幕。从此,中国彻底门户洞开,英国控制了长江中上游,日本侵占台湾,山东半岛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控制云南、广西,美国、日本登陆福建,英国通过印度和中亚深入西藏、新疆,沙俄进一步将东北和辽东半岛攫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加强了对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除了领土的侵略外,工商掠夺、金融控制无孔不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又将中国推向更深的泥潭。可以说,1904年的日俄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甲午之战不无密切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战争的影响的确超出了时人的想象,对今人理解东亚国际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应该更具启发意义,值得大家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