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遭焚掠,但关于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在将《圆明园劫难记忆丛书》中收录的英法联军一些主要人员的回忆录、书信集及公函、照会,与中方奏折档案、私人日记等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联军最初抵达圆明园是军事行动的自然结果;圆明园第一次遭到焚烧始于10月7日;英法联军及中国土匪共同参与了火烧行动;英法联军是劫掠圆明园的主要实施者,但中国土匪和部分百姓也参与了对圆明园物件的劫掠、捡拾和藏匿。 【关 键 词】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火烧/英法联军/劫掠 【作者简介】裴广强(1984-),男,山东莱芜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圆明园惨遭焚掠,当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令人痛心不已的大事件之一。十余天之内,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两遭焚掠,多数建筑物化为灰烬。在牵动中华民族反帝爱国神经的同时,火烧圆明园事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相较于对鸦片战争中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认知程度,学者们对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诸多问题还研究不足,最主要的是将两次火烧事件不做区分,混为一谈,忽略或错解了一些具体问题。再者,以往的研究大多从中方或英、法方单方面的史料出发,缺乏比较研究,不易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此事件进行探讨。因而,本文以中西书局最新翻译出版的《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中关于英法联军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心,并参照中方奏折档案、私人日记等资料,尝试对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联军进军圆明园始由,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参与者,劫掠圆明园行为的实施者及物品的分配、缴回情况等进行再考证。因才疏学浅,倘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一、联军进军圆明园始由 英法联军是蓄意直指圆明园,还是在军事行动中追击清军至圆明园?这应是理解火烧圆明园诸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一问题上,王开玺否认英法联军进军圆明园是追击清军所自然导致的结果。他认为若“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于不经意间淡化为一种尾追抵抗者的自然军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脱了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罪责”。①然而,在比照相关史料之后,可以发现,英法联军之所以于10月6日向圆明园进军,实际上是其和清军军事行动博弈的结果。 9月21日八里桥一役之后,因粮草军备不足,英法联军被迫休整了十余天。待补充军备之后,联军于10月3日开始向北京进发。在此之前,英国使臣额尔金及英军统帅格兰特就具体的行军路线咨询了当时停留在北京的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伊格纳提耶夫向额尔金和格兰特透露了北京城的具体地理形势。据他说,整个北京城四周有很多荒地和无数的树林,三面壕沟又深又宽,但北面的较浅干,且地面更开阔。此外,联军誊抄了一份伊格纳提耶夫绘制的一副“极好的北京地图”。在得到以上信息之后,格兰特敲定了这次行动具体的行军路线。②(P49) 10月6日,在向北京城的行进途中,法军统帅蒙托邦派参谋部陆军少校杜潘率领25名骑兵前去侦察清军行动。杜潘上校随后报告说在途中遭遇一支庞大清军骑兵队伍。此时,蒙托邦亦接收到了格兰特的紧急通知,被告知清军骑兵队伍已经撤离至北京城的西北部、圆明园附近的村庄里。此外,法军还从当地农民的口中得知有1 2000名清军骑兵已经撤离到了圆明园。基于上述情报,蒙托邦和格兰特决定先消灭这支部队,并抓获咸丰帝和主要大臣,摧毁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免除后顾之忧,后再到北京城外驻扎。稍作休整之后,联军即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向圆明园进发。②(P50)、③(P303)联军的这一举动,也与清廷的记载相一致。恭亲王奕等人在10月10日所上的一份奏折中也坦承10月6日僧格林沁、瑞麟率军与英法联军遭遇之后,不战自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④(P2413) 联军虽然手握北京地图,但是北京城北一带树林众多,道路狭隘,一时无法辨清前往圆明园的道路。此外,因天气炎热,法军饥渴难耐。行军途中遇到的几口水井无法为部队和马匹提供足够淡水。蒙托邦根据地图所示,发现圆明园附近有一个大池塘,因而下令尽快抵达圆明园。⑤(P97)在此形势下,法军又抓住了两个当地中国人,在严刑逼供之后,他们带领联军于晚上七点左右来到了圆明园。③(P303-3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