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所引《吕氏春秋》均为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②本文所引《新语》均为王利器校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③本文所引《新书》均为阎振兴、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④本文所引《淮南子》均为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⑤本文所引《春秋繁露》均为[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⑥本文所引《盐铁论》均为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⑦本文所引《白虎通义》均为[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⑧沈长云:《先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0—178页。 ⑨王震中:《论商代复合制国家结构》,《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⑩[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卷七《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1页。 (11)《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09页。 (12)《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第2510页。 (13)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8页。 (14)《吕氏春秋》卷一三《务本》,第298页。 (15)《吕氏春秋》卷九《顺民》,第199—200页。 (16)《吕氏春秋》卷一七《执一》,第469页。 (17)《吕氏春秋》卷二三《贵直论》,第620页。 (18)《吕氏春秋》卷四《尊师》,第95—96页。 (19)《吕氏春秋》卷一《贵公》,第25页。 (20)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437页。 (21)《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22)《吕氏春秋》卷一七《君守》,第440页。 (23)《吕氏春秋》卷一七《任数》,第443—444页。 (24)《吕氏春秋》卷一二《士节》,第262页。 (25)[汉]高诱:《吕氏春秋序》,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第3页。 (26)《吕氏春秋》卷一九《上德》,第518页。 (27)杨宽:《吕不韦和〈吕氏春秋〉新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5期。 (2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秦简——秦代古城一号并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29)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0)何晋:《秦称“虎狼”考》,《文博》1999年第5期。 (3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58页。 (32)《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第2156页。 (3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2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48页。 (34)《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第2699页。 (35)《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第63页。 (36)《新语》卷上《道基》第一,第29页。 (37)《新语》卷下《至德》第八,第117页。 (38)《新语》卷上《道基》第一,第30页。 (39)《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第59页。 (40)〔日〕工滕元男著,〔日〕广濑薰雄、曹峰译:《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0—69页。 (41)《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802页。 (42)《新语》卷上《道基》第一,第28页。 (43)《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第2699页。 (44)《新书》卷六《礼》,阎振兴、钟夏:《新书校注》,第214—215页。 (45)《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22页。 (46)《新书》卷一《藩伤》,第36—39页。 (47)《新书》卷一《藩强》,第39—40页。 (48)《新书》卷一《藩伤》,第37页。 (49)杨振红:《秦汉官僚体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及其意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社会构造研究之一》,《文史哲》2008年第5期。 (50)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33页。 (51)《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第2222页。 (52)《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394、395页。 (53)《汉书》卷四四《淮南王刘安传》,第2145页。 (54)《淮南子》卷八《本经训》,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250页。 (55)《淮南子》卷一《原道训》,第1页。 (56)《淮南子》卷一《原道训》,第2页。 (57)《淮南子》卷二《俶直训》,第48—50页。 (58)《淮南子》卷九《主术训》,第269页。 (59)《淮南子》卷一《原道训》,第36页。 (60)《汉书》卷四四《淮南王刘安传》,第2152页。 (61)《孟子·滕文公下》,[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6页。 (62)《荀子·非十二子》,[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4页。 (63)《汉书》卷三六《刘歆传》所载《移太常博士书》,第1968—1969页。 (64)《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592页。 (65)《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第2523页。 (66)《汉书》卷六《武帝本纪》,第159页。 (67)《汉书》卷六《武帝本纪》,第212页。 (68)《春秋繁露》卷一三《同类相动》,第447页。 (69)《春秋繁露》卷一三《五行相生》,第457—458页。 (70)《春秋繁露》卷一二《基义》,第432—433页。 (71)《春秋繁露》卷一一《为人者天》,第386页。 (72)《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15页。 (73)《春秋繁露》卷七《三代改制质文》,第236页。 (74)《春秋繁露》卷七《三代改制质文》,第17—18页。 (75)赵伯雄:《从〈春秋繁露〉看董氏〈春秋〉学》,《南开学报》1995年第1期。 (76)《春秋繁露》卷六《俞序》,第201—202页。 (77)《春秋繁露》卷一七《威德所生》,第591页。 (78)《汉书》卷八《元帝纪》,第277页。 (79)《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第2524页。 (80)《盐铁论》卷一《本议》,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页。 (81)《盐铁论》卷一《本议》,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页。 (82)《盐铁论》卷一《错币》,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56页。 (83)《盐铁论》卷一《本议》,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3页。 (84)《盐铁论》卷三《园池》,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72页。 (85)《盐铁论》卷四《地广》,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209页。 (86)《盐铁论》卷二《论儒》,第149页。 (87)《盐铁论》卷二《刺复》,第130页。 (88)《盐铁论》卷一《复古》,第78—79页。 (89)《论语·学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 (90)《汉书》卷六六《公孙贺传·赞》,第2903页。 (91)王利器:《桑弘羊与〈盐铁论〉》,《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92)《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第1208页。 (93)《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3620页。 (94)《后汉书》卷三《章帝本纪》,第138页。 (95)《白虎通义》卷九《天地》,第420页。 (96)《白虎通义》卷四《封公侯》,第131页。 (97)《白虎通义》卷四《五行》,第116页。 (98)《白虎通义》卷七《圣人》,第334页。 (99)《白虎通义》卷四《五行》,第197页。 (100)《白虎通义》卷五《诛伐》,第211页。 (101)方光华:《思想与皇权的协调——论孝观念从孔孟到〈白虎通〉的转变》,《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102)《白虎通义》卷九《五经》,第447页。 (10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4、494页。 (104)严耕望:《治史三书·治史经验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