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舆论述略(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高强 参加讨论

    三、舆论影响及存在问题
    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舆论潮流对民国政府实施该政策并加大其力度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东北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股来势不小的舆论潮流,规划、实施移民实边政策。以荒地最多、人口最为稀少的黑龙江省为例,于1914年2月设立了清丈兼招垦总局,“全省划为十二区,各设分局,办理堪丈地亩、清理田赋、招民放荒,派员督垦,规划周详,颇著成效。”[36]同年3月,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招垦规则》,在招徕垦民、授地、资助及保护垦民、垦户奖励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⑥对于招徕关内垦民特别是灾民具有很大吸引力,其中以移山东灾民至讷河垦荒成效较为突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为取代德国在山东半岛的侵略地位,公然出兵占领了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同年山东很多地区又“淫雨经旬,河海漫溢”,天灾人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外逃谋生。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为此电呈财政部,建议“值此灾变非常,若择真正农工移徙江省,既足以惠灾黎,亦藉以实穷边,此项移民经费,体察现在财力,原拟定为六十万元,拟请财政部拨助二十万元,并请交通部对于灾地移民视为特别,经过轮船、火车一概免价,余由江、鲁两省分认”。财政部认为,“江省地广人稀,榛芜满目,历年从事垦辟者,本以鲁人为多,该巡按使等拟请移徙灾黎赴江垦殖,于因势利导之中寓移民实边之意,荒徼可期日辟,穷黎亦得所依归,洵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同意朱庆澜移山东灾民充实边疆的建议。[37]随后,“经财政、交通两部会同核复后,以遣送招待之事,既经两省分别担任,就目前财力所及,先为计口授田,积以岁时,自可推行尽利。至轮船火车免费一节,经交通部拟定减折酌办,于本日会呈大总统,奉批如拟办理。”[38]为实施该项移民计划,专门出台了《黑龙江省移山东灾民赴江开垦章程》。⑦次年,该项移民计划开始实施,山东灾民抵达黑龙江后,大部分被安置在讷河一带垦荒,“计先后送到垦户共一千余人,现在以强半安置讷河,其余各户亦于各属分别安插”,当年“在讷河已种成熟地六千余亩,连开成生荒共一万余亩,进行颇称迅速”。[39]山东灾民移垦黑龙江讷河,成为民初东北移民实边政策实施的典型范例,“以垦代赈”起到了既安置灾民、又垦荒实边的效果,此中原因,黑龙江、山东两省的合作,财政、交通两部的配合,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何煜在具体经办此事时,鉴于“各国拓殖方法,大抵分直接补助、间接补助两种,(直接补助办法)恒用于榛莽新辟、人烟稀少之区,如补助牛、粮、籽种,盖房穿井等事是也”,又因为灾民“困苦异常,举凡牛、粮、籽种、房井等项无力自备,不得不代为预筹”,对于灾民在生活安置及农耕生产等方面都予以资助,保证了该项移民计划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了成效。[40]政府在此次移民扶助、安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舆论的影响不容忽视。
    除黑龙江省之外,奉天省于1915年1月设立了全省官地清丈局,吉林省则于1915年4月设立了全省土地清丈局,都在招民垦荒以巩固边疆安全方面做出了努力。
    由于东北地方政府的招徕,导致关内百姓移民东北的数字增长较快。1912年,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口总数是18774000人,1921年达23155000人,[41]除自然增长因素之外,移民大量迁入成为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如上所述,民国初年有关东北移民实边的舆论对于该项政策的实施确实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其中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当时的舆论一般都将招民垦荒视为移民实边政策实施的重点措施,但这种方式在清末已经开始实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有无法根除的痼疾,诸如招民垦荒时注重筹款、放荒经办官员与揽荒揽头相互勾结导致大片荒地放而不垦等,诚如吴希庸所言:“自清末放荒以来,官为经理,不求实边之实,惟以筹款为务,荒地既放,便告无事。至于领户之能否垦种,决不闻问。”[42]以上问题到民国年间依然存在,以黑龙江省为例,何煜就此曾指出:“江省自来放荒,虽日招民开垦,然一方面仍为增加收入计,以致包揽大段、转手渔利之风愈演愈进,近年地价腾涨,因而愈甚。”[43]另据黑龙江国税厅1913年报告,当丈放荒地之时,放荒官员与揽头往往串通,“先用数名报于局中,以为包揽大段、垄断图利之计,丈地委员又每与各户暧昧授受,以腴为瘠、以多为少,比至清丈又复具文,积此数因,遂生两果:一放而不垦升科无期,一丈而不清讼案时起,此即江省垦务开办多年而无成效之所由来也”。[44]问题既出,就要解决,但如何根除以上弊端,当时的评论、建议往往泛泛而谈,探讨一般均较为肤浅,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助益不大。此外,民国初年用于边政的经费十分有限,缺乏财政支持,移民实边事业很难顺利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对此,当时报刊有如此评论:“移民实边既可裕人民生计,又可以巩固边陲,政府久经决定为积极之进行,而迄今所以尚未有何等进步者,实因大宗移民需费甚巨,无从筹措故也。”[45]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舆论也未给出有效的答案。
    其次,除舆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应注意由于民初政局的影响,致使某些移民实边的具体方案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民国初年的当政者受舆论的影响和压力,表面上或许对移民实边之举表示赞同,并确曾拟订各种相关规划,但真正落实者并不多见,有时论曾就此指出:“春融冻释,农夫群将趋南亩而凿井矣。某知斯时,倡移民实边论者,必更兴高采烈,缕陈种种利益,以警告当局者,当局者亦必函电交驰,互相商榷,以为着手实行之预备。然而成效若何,则固不难逆睹,比至岁暮,移民若干户、需款若干元之报告,可决其无有也,是何以故?则以当局者之心目,本不专注乎此。”[46]另外,民国初年军阀当道,并拥有庞大的武装,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当时的舆论有鉴于此,关于军队屯垦的舆论可谓层出不穷。军屯在古代就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开发和巩固边疆的方式,有先例可循,此种实边方式在民国时期可行性又如何?是否可以收到实效?张景阳在其《垦务刍言》中建议实行军屯的同时,已有如下担忧:“塞下屯田,虽古有成效,而行于今日,则戛乎其难矣,将弁骄浮,未习耕作,其难一;士卒懒惰,不耐勤劳,其难二;库帑空虚,无可筹拨,其难三。”[47]张景阳所虑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民初军阀武装皆为骄兵悍将,欲使其在边疆艰苦的环境中垦荒实边,似不可能。不仅如此,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还常常打乱移民实边政策的顺利推行,如张作霖主政东三省后,曾于1921年“呈请中央政府,督令直鲁两省,饬各县调查能迁居东省人数,以便分配垦地,并在天津、保定、济南、青岛、烟台、奉天、营口、大连等处设立移民接待所”,但该项计划“正拟积极进行,而直奉战事,忽然爆发,致此项计划,又成画饼”。[48]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民初很多有关东北移民实边的舆论常常陷于曲高和寡、束之高阁的境地,并未落实,即使得到落实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大打折扣,导致效果有限。尽管如此,民国初年有关东北移民实边的舆论潮流是对当时边疆危机日益加剧的必然反映,舆论中所蕴含的各种正确主张和合理建议,对有效治理边疆地区以保障其稳定与安全,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