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当然,迷恋于权力、热衷于“专擅”的东王不会对任何人完全放心,他对翼王也早就有所防范。《金陵癸甲纪事略》载:“癸丑五月,安庆再陷,秋,东贼命翼贼往守,翼贼稍易东贼苛制,皖民少受害,东贼闻,惧其得皖人心,[急]趣之归,调燕贼秦日纲往替。诡言北贼劳心甚,使翼贼代北贼事,藉分北贼权,使翼贼亦不得专制于皖。”(79)《贼情汇纂》亦载,石达开于“癸丑八月奉伪令赴安庆一带安民,十一月回江宁,以伪燕王秦日纲代之”(80)。因此,军务、政务委于翼王石达开也不会持久,随着石达开的军权被剥夺,黄玉崑的军务权力也不复存在,军务大权最后就集中到东王杨秀清的身上。关于这一点,《贼情汇纂》在介绍杨秀清时即说:“属下伪官,惟奏谢恩赏,径达洪秀全,其余军务,悉禀奏秀清,听其裁处转奏,以取伪旨。”(81)与此相应,望楼(更楼)管理的最高点归于杨秀清,张晓秋说:“贼于城上设更楼七十二座,伪侍卫每日稽查,彼此互相考核,如甲到一处更楼,即问乙曾到否;乙到更楼询问,亦如之。问后即开单呈杨逆处,核其勤惰,而加赏罚焉。”(82)这就意味着,在军事上,东王拥有最终的决策权。甲寅年,就岳州战守事宜,翼王石达开给秋官又正丞相曾添养曾有训谕,明确指示说:“弟等在外,俱要事事灵变,加意隄防,如若城池十分难守,弟等可即退赴下游,坚筑营盘,静候东王诰谕遵行,毋得旷误。”(83)就坚守圻州问题,燕王秦日纲给殿右拾叁检点陈玉成的诲谕要求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并强调说:“其余军务一切,仍宜凛遵东王诰谕而行。”(84)在镇守田家镇并攻取汉阳等处的问题上,关于如何在田家镇安簰置炮,东王都曾给秦日纲有过诰谕,发出明确的指令。他在给国宗韦俊、石凤魁、国相石佐邦等人的诰谕中也强调说:“其余军务一切,俱要凛遵本军师前回颁行诰谕而行可也。”(85)在田家镇之战前后,秦日纲上东王的禀奏也较多,反映了东王统一管辖军务大权的实际。 《贼情汇纂》载:洪秀全“自知诈力不及杨秀清,一切军务皆委之,任其裁决”(86),“一切军务皆由杨逆主裁,仅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等一二人与之计议。凡有令则交佐天侯传至检点林锡保、胡海隆处,各伪官日至检点衙听令,虽佐天侯等有时燕见,一月之间亦不过二三次。其一切文书不能面白,故纤芥之事必具禀奏,层层转达,以取伪旨”(87)。看来,军务决策权收归东王,能够参与决策的是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二人,而执行权也发生了变化,负责承办的黄玉崑退出了,而转至佐天侯陈承瑢,具体传令的则仍是胡海隆、林锡保。 同样政务权力也逐渐地集中到东王身上,东王府的六部尚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东殿六部尚书中的李寿春、侯谦芳等人尤其得到东王的重用。《贼情汇纂》介绍李寿春说:“癸丑二月封东殿簿书,嗣改为吏部一尚书,在杨贼头门接发伪文书。杨贼有机密事,皆与寿春及侯谦芳秘计。十月封恩赏丞相。”在介绍侯谦芳时又说:“癸丑二月封伪天朝总宣诏书,职同指挥。七月封恩赏丞相。甲寅三月调为东殿吏部二尚书,杨贼信任之,同恶相济,凡有机密事,皆引谦芳及李寿春计议,权势在韦石二贼之上,伪侯相为之侧目。”(88)“权势在韦石二贼之上”的说法表明了太平天国政务权力结构的又一次变化。张晓秋《粤匪纪略》载,杨秀清“不识字,文案至,人诵而听断焉”(89)。因此,这里所谓的“人诵而听断”应是李寿春、侯谦芳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了,政务大权最终也集中到东王杨秀清身上。如刑赏大权,《贼情汇纂》介绍杨秀清时说:“贼中刑赏生杀,伪官升迁降调,(‘伪东王’)皆专决之,洪逆画诺而已。”(90)再如用人大权,《贼情汇纂》又说:“伪官铨选,不由吏部,所谓天官丞相,仅有其名而已。丞相、检点、指挥皆各举其属,列名具禀,呈于伪北王、翼王,转申于伪东王,伪东王可其议,始会名同奏于洪逆,以取伪旨,榜示于伪朝堂,俾使周知,乃颁给印凭,而授职焉。”(91)为了加强他的政令畅通,杨秀清还完善了文书传递制度,《金陵杂记》载:“从前伪疏附送递文报,并无期限,去夏有伪疏附监军某贼船过桐城宗镇,行劫典铺,掳得银钱,自行表分……随后杨逆等又定为船行上下水日行里数,每船下水顺风定以每日行可以二百四十里,上水顺风日行可百余里,上下水无风各若干里,逆风不行,令各船逐日沿途登簿,每日何风?舟泊何处?行程若干?到省时先在正伪疏附衙查对逐日风簿,不对不收。”(92) 为了防范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也成为东王的权力棋子。秦日纲在太平天国起义酝酿时期就享有很高的地位,只是到永安封王建制后,才仅次于翼王石达开。虽未够得上洪秀全称“胞”的地位,但到定都天京以后,他基本上也享受到了“胞”的待遇,一是洪秀全金龙殿赐宴,二是他得以婚娶并喜得贵子,三是在永安封王之后他最早被封为王。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缘故,秦日纲成为东王防范翼王的棋子。《金陵癸甲纪事略》载秦日纲事说:“(癸丑)十二月,因翼贼得皖人心,加日纲伪号真忠报国顶天侯,使往代翼贼守安庆,少变翼贼所行。然新虏亦二千余人,东贼以此忌之,乃调罗大纲往替。日纲归,东贼分取其统下伪将使等为伪东参护、伪东典舆,以少其众。”(93)由此记载可知,东王在利用秦日纲防范翼王的同时,也防范着秦日纲。这里所言东王“乃调罗大纲往替”的原因,只是秦日纲“新虏亦二千余人”。其实,这说的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应是,秦日纲仍旧沿袭了翼王的政策,而且秦日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安庆期间,秦日纲于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咸丰四年二月初四日,1854年3月2日)发布了一则告示(94)。从告示内容看,秦日纲是萧规曹随,沿袭了翼王石达开的政策。至于秦日纲在安庆期间的影响,《贼情汇纂》载:“俘获伪奏章稿内有增议太平刑律多条,又伪燕王秦日纲所出告示,亦载应斩罪多款,谓之律则。群贼尊奉,又统谓天令,夫令所以驭军,律所以制民而兼制军者也。”(95)为什么利用罗大纲防范秦日纲,在《贼情汇纂》中亦有所反映,张德坚介绍罗大纲说:“甲寅二月调回江宁,令与胡以晃等上犯和庐,三月踞守安庆省,遂扰建德东流等处。”并指出:“罗大纲慓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然因非粤西老贼,功在秦日纲上而不封侯王,心甚怏怏。”(96) 东王的防范,导致了秦日纲一定的离心倾向,他表现得似乎不太听话,《贼情汇纂》载:“癸丑十一月,(秦日纲)代石达开守安庆。甲寅四月,调回江宁,封燕王。杨贼再令北犯,日纲往扰凤阳、庐州一带,不愿北行。禀奏杨贼云:‘北路官军甚多,兵单难往。’续伪奉旨,仍往安庆抚民,日纲遂遍扰安池各属邑。”(97)因此,在杨秀清看来,对待秦日纲,除防范之外,更要挫其锐气。甲寅四年的牧马人事件,使燕王、翼王倚重的岳丈黄玉崑以及陈承瑢等人都领受了东王的淫威,虽然他们有所不满,但最终都不得不屈服。《金陵癸甲纪事略》载:“甲寅四月,燕贼牧马某甲坐门前见东贼同庚叔未起,东贼叔怒,鞭某甲二百,送燕贼,未及问,又送付玉崑,意欲玉崑加杖。玉崑谓既鞭可勿杖,转相劝慰,东贼叔愈怒,推倒玉崑案,诉于东贼,东贼怒,使翼贼拘玉崑,玉崑闻而辞职。伪兴国侯陈承瑢、伪燕王秦日纲闻之亦相率辞职,东贼大怒,锁发北贼杖日纲一百,承镕二百,玉崑三百,某甲五马分尸。玉崑杖后,夜投水救起,削去伪侯为伍,嗣使入翼贼伪府,办理贼事。”(98)《贼情汇纂》记载,甲寅二月,黄玉崑升卫国侯。“三月因事革职,重责数百,交罗苾芬监押,玉崑羞忿,乘间投水,苾芬遣人救之,密不声张。盖贼之伪令,凡自尽遇救,亦必斩首,玉崑与苾芬厚,故待之如此。”(99)黄玉崑因何事被革职,从《金陵癸甲纪事略》的记载找到答案。前文已叙,黄玉崑是翼王石达开的岳丈,翼王倚其处理军政事务,他处理军务还“颇合”东王心意。牧马人事件似乎是由他引起的,如果他顺从东王叔的意愿,枷杖牧马人,就不会引起三人辞职的政坛风波。辞职三人受到杖刑,达到了挫辱燕王的目的,同时还警示了翼王等人,可谓是一石数鸟,使东王的威权得到足够的张扬。 甲寅年,对太平天国来说,最重要的战役是田家镇之战。这年八月,清军围攻武汉,并于下旬攻陷,黄再兴、石凤魁、侯裕宽等人退至田家镇。在武汉危急的情况下,杨秀清令石达开往援,又令秦日纲往湖北一带稽查河道,密拏奸宄。田家镇之战发生在十月,秦日纲指挥此战,但此战以太平军的失败而结束。田家镇之战后,秦日纲退至九江等地,随后又在湖北黄梅与清军激战。黄梅之战后,秦日纲即被调回天京,受到杨秀清的处罚。张晓秋《粤匪纪略》载秦日纲:“咸丰四年冬,领贼众犯田家镇、黄梅县等处,数为我兵剿败。杨逆锁回欲杀之,嗣贬为奴,犹得与闻贼务。”(100)秦日纲受此处分,在一段时间内当较驯顺,不能违逆东王的威权了。 奠都天京以后,整个政局演变的态势就是东王的集权。东王在贬抑天王威权的同时,首则夺北王之权,继则以翼王代北王,以燕王代翼王,又以罗大纲代燕王,最终将所有权力收归自己,显示了东王防范领导集团内部成员的基本轨迹,因此,癸甲年间太平天国的权力格局也就经历了一个从东王、北王各主其事,到东王、北王共主军政,再到东王分北王军政权力而委诸翼王,最后到东王独专军政大权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国政局常现波谲云诡之态,东王处理军政事务的程序和机制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使用东殿丞相和东殿簿书,到宠信东殿女簿书,再到任用东殿尚书和部分六官丞相,再到重用翼王和夏官正丞相黄玉崑,最后到专宠李寿春和侯谦芳),身处政坛中人,其命运也呈一波三折之势,笔者曾以曾水源为例,做过相关专题的探讨(101)。 军务、政务权力都集中到东王杨秀清身上,他以防范为作为掌控领导集团内部成员的手段,而对“群下”,他以两手维持自己的地位:一是“秀清多任心腹,密布私人,逻察群下”;二是“阴察有才能可任者,以恩结之”(102)。为此,他应有庞大的为他处理军政事务的具体职能机构,如东殿六部尚书和诏书衙就是这样的机构。关于诏书衙,笔者已有专文研究过,它是一个多职能的机构(103)。如果说诏书衙是东王管理太平天国文教、档案的中心,那么,东殿六部尚书则是东王管理太平天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关于东殿六部尚书,《贼情汇纂》介绍说:“所属衔系东殿,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每部十二人,共七十二人,主分受伪官禀奏、封赏吏部、钱谷户部,以下类推。如六房所掌,以广西识字义人为之。承宣二十四人,主发号施令……其六部尚书,又各有六部掌书,如胥吏,但冠带而给印,伪东王权重事繁,故属官视他人以倍。”(104)又说:“凡伪王侯丞相检点指挥,有六部尚书、六部书、六部掌书诸名色。其六部尚书所属,又各署六部掌书。六部书、六部掌书又各有掌书书理。惟伪东殿各尚书之掌书,颁给印信,其余掌书书理六曹执事,若吏胥而已。”(105)为使军政事务处理有序,东王府还设有专门的东殿尚书挂号所(106)。 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东王身上,如何继续对待和处置领导集团内部的其他成员,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掌控他们,就成了东王维持集权必须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虽可利用代天父传言的权力资源,随时处置他们,但只有在派令外出与安置朝中之间取得平衡才是长久之策。洪秀全深处内宫,并不太多地过问世俗的权力,似不构成太大的威胁,而翼王、燕王早就可以随时派令外出或调令回京,也不易形成过大的势力。令东王担忧的还是北王,他贵为军师,在军师负责制之下,他本应享有大权。让他呆在朝中,他会随时争权,集结势力,成为与东王暗中抗衡的力量;让他外出带兵,他又可能招兵买马,扩大影响,形成以兵力为基础的尾大不掉局面,最终威胁的也是东王的集权。因此,到底是让北王呆在朝中,还是让他外出征战,东王曾有过反复的权衡,也曾有过多次的试探(参见前文关于北王外出带兵事的两则史料)。对北王来说,呆在朝中,他会隐忍图谋。只要有外出带兵的机会,他就会有更大的争权资本。癸甲年间,他没有这样的机会,一年多之后,这样的机会来了,东王令其统兵赶赴江西战场,他取得了权力资本。有了资本,他才会在天王、东王的较量中站到天王一边而对东王及其势力大开杀戒,并滋生了更大的野心,使天京事变升级,最后也葬送了自己。葬送自己,就是集权者和权力野心家的最终命运。这个规律,无论是对东王,还是对北王来说,都是适用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