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代国家意识形态与地域文化构建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 彭勇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出现在明代中期的夏邑“十老会”,由当地的年高致仕、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士组成。“十老”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培养和塑造的产物,又担负起国家意识形态在基层社会中的传播角色。他们和时任官员共同创造的夏邑“十景”,揭示了地方官绅阶层在地域文化构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当然,“十老会”的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与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优渥的经济生活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关 键 词:国家意识形态/十老会/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彭勇,男,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明嘉靖《夏邑县志》卷七《人物志》有“十老会”记载,全文如下:
    弘治初年,邑之致政耆德者,曰参政金酝,副使杨德,知县刘恭、朱鉴、刘铨,县丞刘安,教谕闪贤①,义官朱理,医官王淳,孝官徐铭,咸以齿德俱隆,效唐香山九老、宋睢阳五老故事,为真率会,奕(弈)棋、弹琴、赋诗、唱酬,时形图缯,用彰其盛。金公酝、杨公德有序,以纪之云。
    明清时期,“十老会”又称为“怡老会”“耆老会”“真率会”和“里老会”等。一般意义上的文人结社,在江南、东南和岭南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较为普遍,在北方、边地一些人口稠密的都会城镇也比较常见,但出现在明代中期的豫东平原这样一个既非都邑重镇,商品经济又不甚发达的普通县级地方,是值得关注的。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长寿养生、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②,但对明代夏邑“十老会”现象鲜有提及。历史悠久的河南省夏邑县③,在传统中国的政治运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进程中,既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之下的共有特性,又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可以说,明弘治时期夏邑县“十老会”既是这一时期传统文人仿效历史时期的文人雅致的娱乐性结社,又是明朝建国百余年间国家意识形态在地域文化发展上的反映。透过“十老会”现象,我们既能看到明前中期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特点,又能看到“县域文化”独特的构建方式,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地域文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十老”身份与国家意识形态
    由开篇史料可知,嘉靖时期的夏邑“十老会”,是由10位“栗城老人”构成,但他们并不是从全县范围内挑选的普通老人,而是“致政耆德”之人。“致政”是“致仕”“退休”或“离职”的意思;“耆德”是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夏邑“十老会”在明代中期以后的文人结社之中,并不是影响很大的组织,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匮乏的研究也让我们对这一群体缺少基本的认识。本文首先依据有限的文献记载④,尝试还原“十老”的身份、入仕途径、任职以及家庭情况等。
    “十老”中的4人,闪贤长期担任夏邑教谕(训导),朱理、王淳和徐铭分别为夏邑的义官、医官和孝官。
    夏邑“十老”中,金酝和杨德2人系进士出身。根据朱保炯、谢沛霖所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统计,夏邑县在明朝共有16位进士,排在全省107个府县的第32位⑤。进士是国家的精英人才,所谓“一县之内生齿不下十万,或科名为仕宦者不过数人”[1]卷二一。“十老”中有4人曾担任知县或县丞,他们长期在官办学校内学习,接受传统教育和科举培养模式,是明代能够接受精英教育和享有特权的少数阶层,根据明代人才选拔制度,以“贡生”和“应例”的方式进入官场。
    “十老”特殊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还可以从杨德、刘恭、金鉴等人的夫人受封得以体现。朱鉴担任的是曲阳知县,他本人及其夫人受到封赠,则是由于其子良贵在肃王府内担任长史一职。杨德的夫人陈氏被封为“安人”,在以皇帝名义颁发的敕书中说:“夫妇人之大伦,故朝廷推恩群臣,命必及之。尔大理寺左寺副使杨德妻陈氏,克谨妇道,以相其夫,致能尽心于所职,特封尔为安人,祗服荣恩,永光闺阃。”[2]卷六其意既在表彰官宦家室的贡献,亦在提高官宦之家在基层社会群体中的待遇、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教谕闪贤、义官朱理、医官王淳和孝官徐铭等,同样属于地方社会中的特权阶层。教谕在明代主管一县教学事务,仍属于品官秩序(正八品)。义官、医官和孝官虽不入品级,但他们都是经过国家批准,拥有官方身份,享有高于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