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代国家意识形态与地域文化构建(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 彭勇 参加讨论

    三、怡老结社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承
    地域文化实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在基层社会,地方官员就是“国家统治机器”,担负着国家意识形态构建重任,即便是致仕官员也不例外。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社会,国家主要权力机构达于县级而止(个别镇、关、隘、津等地的专职机构姑且不论),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塑造来实现,这种塑造是由里甲宗族的乡绅、儒士和耆老等人士来完成。对德高望重的乡村耆老的价值,古人有很高的期许:“贤人君子,国家之元气也。观于在野,在国可知也。观于老而致事,则强仕服官可知也。故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乡之有老成人,如树之有硕果,如松之有茯苓。树之蕃而松之茂,必征于此。”[16]卷六六1535
    作为归乡士宦,他们的游宴唱和及其为老受尊的地位,客观上起到影响一方士风民俗的作用,主观上也有为乡人作表率,以期达到教民化众的目的,夏邑“十老”与时任官员共同创造的“十景”文化就是很好的例证。“十景”文化现象在当时其他地区也较为普遍⑨,它被认为是地域景观文化的重要表现,地方士绅和时任官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夏邑“十老”生活大致同时代“连中三元”的大学士王鏊记载其家乡“宜乡之仕而归者十二人”的“率真会”时,既记述了他们的游会盛况,同时又明确指出他们聚会的目的:“今夫一乡之中登仕版者几人?仕而保终吉以归者几人?归而康寿且同志合义者又几人?故曰难。诸君生同乡,仕同朝,归同乐又同志者也,于古人之所难得者其咸得之矣!况夫尊让洁敬而接乡人于道,斯君子之所重也,非特燕游之好而已。”⑩即游宴只是其形式或目的之一,向家乡百姓传达诗书礼乐、君子之风,教化乡民,构建地方和谐祥和生活,同样是其目的和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像夏邑“十老会”这样的怡老结社,其类型、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需要建立在较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和较高的政治地位之上,同时还需要参与者有良好的心态和共同的兴趣。只有这样,知识群体才有可能以怡然自得的方式传承国家意识形态。否则,失却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整日皆为稻梁谋的文人怎能组织起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发挥他们在公众中的社会影响呢?明朝末年,怡老结社现象大为减少即为明证。明清易代,文人忙于投靠新主,为名利计,是不可能以闲情怡致的方式构建地域文化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