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敦煌研究》2014年第6期 秦桦林 参加讨论

    (二)历史环境
    陈序于1930年即刊出,但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其加速进行主要集中在1940—1945年的抗战时期,这与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在大半国土沦于敌寇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两大块区域坚持抗战——大西南与大西北,两者互成犄角之势。国民政府与文化机构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大西北则与苏联、外蒙接壤,又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正是缘于西北重要的国防地位,身处西南的政府要员和文化人,甚至一般群众,上上下下都对西北地区寄予厚望,高度重视。许多重要人士,纷至沓来,甚至形成所谓西北考察热[49]。
    1941年10—12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赴西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期间亲临莫高窟,在对敦煌艺术赞叹之余,也对洞窟缺乏妥善保护,濒于坍塌的状况印象深刻,忧心忡忡。返渝后,于右任向政府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由教育部负责筹办。他于1942年2月发表《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一文,认为“若再不积极设法保存,世称敦煌文物,恐遂湮销。非特为考古家所叹息,实是民族最大之损失”[50]。于右任身为政府高官,又是著名文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此文一经刊布,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同年4月,中央研究院组成西北史地考察团,人物极一时之选。曾在1940年底举行《敦煌学导论》长篇演讲的北大教授向达即是团员之一。考察团工作成绩斐然,成员劳干、石璋如对莫高窟各石窟逐一进行了测绘、记录。向达更是在敦煌坚持考察工作长达九个月时间,期间目睹张大千破坏壁画的行为,撰写了《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它连带的几个问题》,大声疾呼尽快将莫高窟收归国有,由学术机构负责管理。此文经傅斯年推荐,于1942年12月27—30日在重庆《大公报》上连载,一时间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1943年5月,卫聚贤策划推出了《说文月刊》西北文化专号,刊载6篇有关敦煌学方面的论文,对于促进抗战时期中国敦煌学研究的繁荣,功不可没。1944年1月,经过长期筹备,“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莫高窟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正轨。同年1—5月,张大千在成都、重庆两地举行“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引起轰动,包括陈寅恪、蒙文通在内的许多知名学者纷纷撰文予以评论[25],堪称当时文化界的盛事。
    由以上可以看出,尽管处在艰苦的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仍然掀起了一股关注西北、关注敦煌的文化热潮,并且前后持续多年。敦煌学一词正是受此热潮的推动,广泛传播与普及,从而加快了术语化的进程。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一批有识之士心系敦煌,充分反映出为民族文化存亡续绝的良苦用心。可见,敦煌学这一术语的最终确立,与此特定历史条件不可截然分开。
    四 小结
    综上所述,石滨纯太郎、陈寅恪是各自独立提出敦煌学一词的,所谓后者受前者启发的假说不能成立。从术语接受的角度看,尽管陈寅恪提出敦煌学一词的时间较晚,但影响巨大,自成体系。中国学术界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普遍倾向于接受、认同和使用陈序所提出的敦煌学概念,从而使得敦煌学一词在20世纪40年代较快地完成术语化过程,并作为学科名被确立下来,且沿用至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学这一术语很可能由中国学者率先完成英译,向西方学术界推广。
    透过术语的形成来重温学术史,我们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者之所以积极推动建立敦煌学这一新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寻求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衔接点,通过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突破本国旧有的西北史地之学的框架,以期尽快完成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从而不断提升整体的研究水平,并最终推动具有中国气派的相关论著“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