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 石云涛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从域外输入了香料,并移植了某些芳香植物,如胡椒、龙脑香、迷迭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沉香、丁香等。汉代香料有的从西北陆路传入,也有从海上丝路传入。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有组织、有规模地展开,各种香料的输入是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汉代从域外输入的器物产品和香料品类丰富了汉代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这些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的互通有无,促进人类相互间的认知和不同文明的互动。
    关 键 词:丝绸之路 汉代 胡椒 香料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外来文明研究”(14FZS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云涛,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香料的产地多在域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从域外输入了香料,并移植了某些芳香植物,如胡椒、龙脑香、迷迭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沉香、丁香等。这些香料不仅丰富了汉代以来中国上流阶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同香料传入时间和传播途径均有差异,需要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研究分析,方可确切了解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诸多香料如何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一、汉代香料的输入及其用途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域外香料的输入提供了条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可知,汉代时香料有的经陆上丝路从西域传入,也有的经过海上交通从南方海外传入。
    古代传说中有西域香料传入汉代中国的记载。相传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山名神鸟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①。西海在古代文献中是个模糊概念,具体所指各有不同,但西海在西域却是广泛的共识。同书又记载:“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氏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据说,“神香起起夭残之死疾”,“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氏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1]277-278。月氏西迁中亚,是汉武帝反击匈奴前听闻的史实;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的故事发生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说明这个故事是以汉通西域为背景产生的。这些传说虽不免有夸张成分,但故事的产生应该是以西域传入香料的史实为根据的。
    晋人张华《博物志·异产》记载:“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一说,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气如大豆者,拭著宫门,香气闻长安数十里,经数日乃歇。”[2]25-26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弱水象征极西且遥远的河流。张星烺先生说:“《博物志》此节记事,与上方所录《十洲记》聚窟洲之却死香,大同小异。聚窟洲与凤麟洲皆在西海之中,凤麟洲四面有弱水绕之。凤麟洲既已承认为指欧洲地域而言,则《博物志》此节之弱水西国,亦必指欧洲而言也。”[3]22其地域所指未必如张先生如此坐实,大抵指中国以西的远方国家。
    正史书上也有关于西域产香和传入中国的记载。《东观汉记·李恂传》记载:“为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4]730《后汉书·李恂传》有同样记载,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曰:“西域出诸香、石蜜。”[5]1684南朝时范晔《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柰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6]1821魏晋时人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物产,有“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当为‘迭’)、兜纳、白附子、熏陆、郁金、芸胶、熏草木十二种香”[7]861。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香料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而传入中原。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南越已有从海外输入香料和燃香的习俗。中国原本没有燃香的习俗,燃香和燃熏的香料从海上丝路传入。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五件四连体铜熏炉,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8]。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说明,熏炉首先见于广州南越王墓,除铜制外,亦有陶制,应是南越国的发明。熏炉的普遍存在,说明熏香已经成为南越国贵族统治阶层的生活习尚。1955年,在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四件釉陶熏炉,其中一件似豆形,圜底,唇沿内敛成子口,与盖吻合。通高17.2厘米,腹径11.2厘米,盖面隆圆,作几何图形镂空,顶有鸟形钮饰;器身如豆,器腹处有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小气孔[9]475。燃熏的香料主要产于东南亚地区,这就透露出南越国与海外方国早有贸易往来的信息。中国古代的熏香炉式样有南北之分,北方中原流行博山式熏炉。博山香炉又称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汉代刘向《香炉铭》描写这种器具:“嘉此正器,堑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铭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10]386李尤《熏炉铭》云:“上似蓬莱,吐气委迤,化白为烟。”[10]386从时间上看,南越盖豆式熏炉在先,中原博山式熏炉在后,说明香料和熏香习俗由海外输入路线是先至番禺(今广州地区),后传至中原。据统计广州地区汉墓出土物中,发现熏香炉多达200余件。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频繁。
    汉武帝平南越之后,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了直接交往。海外香料通过南方沿海地区转输中原地区。汉代人已经知道古代印度是香料产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5]2921。这说明天竺诸香先是经西域传入,后西域因战乱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阻碍,才转由海路输入。汉代时内地至交阯任职的官员往往贪赃纳贿获得南海的珍奇香料,携之以归。他们又用这种域外珍品贿赂权贵,以求升迁。《后汉书·贾琮传》记载:“旧交阯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5]1111其中有“异香”,即来自海外的香料。
    用香是上层贵族奢侈生活的表现。从用途上看,香料可分为熏燃之香、悬佩之香、涂傅之香和医用之香。西汉时内地已有用香的记载,司马相如《美人赋》写他赴梁国途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黻帐高张”;“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鉔熏香,黻帐低垂”[11]97。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住昭阳殿,有绿熊席,“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12]303。汉代用香的记载更多见于东汉时期。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郎有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从直女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13]143。晋王嘉《拾遗记》卷六记载,东汉灵帝在西园建裸游馆,盛夏与宫人游此,“宫人年二七已上、三六已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12]722。汉末曹操提倡节俭,其《内诫令》云:“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诸女配国家,因此得香烧。吾不好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14]642此外,曹操还曾以香料作为礼品赠送蜀相诸葛亮。因为香是名贵之物,得之不易,曹操在《遗令》中也特别嘱咐:“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15]1068汉末士燮任交州刺史,“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千”[14]639。秦嘉的《重报妻书》则透露出香从西域传入的信息和香的用途[16]。另外,汉末乐府长诗《焦仲卿妻》中,刘兰芝自言用具:“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17]1035汉末诗人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18]40这些例子说明香囊既挂在室内,又佩戴身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