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朝贡制度与东亚地区传统国际秩序(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陈尚胜 参加讨论

    三、朝贡制度与双边事务解决机制
    据《清会典》记载:“顺治元年定,外国朝贡以表文、方物为凭,该督抚查照的实,方准具题入贡。康熙五年题准,凡外国奏疏不得交付前往使臣带来,令专差官交该督抚转奏。六年定,外国投文到该督抚,该督抚即开阅原文议题。凡禁例:顺治元年定,凡外国人送该督抚礼物永行禁止。康熙六年题准,凡督抚、提镇等官不许擅自移文外国。”[48]按:上述政令的具体内容则是,外国朝贡使团来华时,相关朝贡表文必须首先交由入境口岸的地方督抚,并由他们转奏朝廷。此外,外国在朝贡事务外,遇事还可另外投送公文给相邻的中国边地督抚,并由中国边地督抚开拆阅读原公文的具体内容,再具体商议回复内容并奏报朝廷。
    根据朝鲜文献《同文汇考》记载,清朝与朝鲜之间凡涉两国关系的具体事务,遇事皆随时派遣官员前往对方送达“咨”文,以通报情况并合作解决。[49]清朝咨文一般由礼部发出,有时户部、兵部也因所管事务而向朝鲜发送咨文;朝鲜咨文则以国王名义送出,称送达咨文的使员为“赍咨行”,[50]以别于正式使节(包括定期的冬至使、贺正使、圣节使和不定期的谢恩行、奏请行、进贺行、陈慰行、进香行、问安行等)。朝鲜赍咨官通常由精通中文的司译院官员或由较低等级的武官担任,其官品低于正式使节。与正式使节承载着清鲜政治关系礼仪使命之不同,赍咨官则承担着两国具体事务的通报使命,包括朝鲜请求历书、双边贸易、会勘边界、边境地区越境犯罪、海洋越境捕捞、海难救助等事务。
    中朝边境地区的跨境犯罪问题,是清朝与朝鲜双方咨文通报与协商的重要内容。顺治时期对于朝鲜人越境采参和狩猎,一经发现即由户部发咨文通知该国,并专派敕使进入朝鲜交涉。[51]不久,顺治帝还曾颁敕朝鲜告知:“盗参事小,封疆事大,若弗禁约,后犯必多。”[52]而对于朝鲜人越境杀人等重大刑事案件,一般是由礼部咨告朝鲜,朝鲜则派赍咨官携国王咨文具体介绍情况。在得到皇帝颁旨后,双方派遣官员在凤凰城或在盛京会审,或在朝鲜境内由朝鲜官员自行审判。[53]
    对于中国渔民越境至朝鲜沿海捕渔事件,朝鲜也多次派遣赍咨官告知清朝礼部,并由清朝廷责令地方官府查实处置。如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朝鲜来使咨告:中国渔船侵扰其沿海地方。礼部获知后规定并告知朝鲜国王:嗣后如有中国渔采并贸易之人至朝鲜并侵扰该国地方者,请朝鲜国查验中国渔船的船票、人数、姓名、籍贯,一一开出写明通报礼部,再由礼部转告中国渔民原籍地方官府,由地方官府对这些侵扰朝鲜的渔民从重治罪。[54]六月,朝鲜国王送“咨文”通告清朝礼部,在其西部长渊府等沿海地区,先后发现来自登州福山、奉天金州等地渔船往来出没。于是,礼部通知山东、奉天等地官员严肃查处。次年,山东、奉天两地查实,礼部也咨告朝鲜国王,相关“犯人等杖责,地方官罚俸”。[55]
    清朝在开放“海禁”后,礼部还曾专门以“咨文”告知朝鲜,“凡遇漂到者,有船则从海放遣,无船则领付凤城,以为式”。[56]文中所谓“漂到者”,是指中国出海商民发生海难事件后漂流到朝鲜者,船存者直接帮助他们从海上回国,无船者则送交到中国凤凰城。事实上,朝鲜对于该国所发现的中国海难船民,在船只仍可维修的情况下则帮助修楫帆船,并资助衣粮予以遣返;而对无法修复破损船只的漂流难民,则由政府出资收买其货,并登记海难商人的姓名、年岁、居住地、随身货物等,派专人送至凤凰城交付清朝,并以朝鲜国王名义致咨文给清朝礼部予以通报。[57]而清朝也曾规定,凡遇外国海难漂民,先由沿海发现之地施以援救,动用公银资其衣粮,修理船只遣返回国,并归还其所带货物。而对于无船可渡的朝鲜海难漂民的遣返安排,则由地方官查实身份,发现省份的按察司予以复审再转送礼部。礼部也要咨文告知朝鲜国王,并将其难民交由朝鲜朝贡使团带回国内;在没有朝鲜使团抵京的月份,礼部则直接派员护送至朝鲜义州交接。[58]
    出于体恤藩属国民众的情怀,清朝对于个别地方发生的抢劫朝鲜海难漂民财物案件,则采取坚决措施抓捕罪犯。如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曾有朝鲜海难商船漂至浙江黄岩县境内,货物遭少数村民哄抢。黄岩县知县靳琨闻讯后,即派人接朝鲜难民至县城内安顿,将剩余货物一并封存。同时,靳琨又派衙役抓获抢匪王彝赏等五人,从抢匪家中搜出布匹等物,一并交付朝鲜难民认领。而道光皇帝在接到闽浙总督孙尔准的上奏后,即颁旨对朝鲜难民加意抚卹,而对尚未追回的被抢物件,责令黄岩县先行按数赔付,损坏船只则就地变卖作价,一并交与朝鲜难民收领。不久,漂流到黄岩的朝鲜难民在地方官员的轮流护送下进京,清朝礼部将朝鲜漂流难民救济情况以“咨文”通告朝鲜国王,并将这些朝鲜难民交由在京的朝鲜朝贡使团带回该国。[59]
    在琉球王国编辑的《历代宝案》中,其第一集收录有从1424至1696年间琉球王国与周邻国家(中国、日本、朝鲜、暹罗、满剌加、爪哇、苏门答剌等国)的外交文书,其中主要为与中国明清王朝的往来文件。其卷一至卷三专门收录明清两代皇帝颁发琉球国王的诏敕,卷十二至卷十五则收录琉球国王给中国皇帝的表奏,显示出朝贡制度的基本礼仪。而该书卷四至卷七则收录有明清王朝礼部给琉球国王的咨文,卷八至卷十一则是福建布政使司等机构给琉球国王的咨文,卷十六至卷二十三则是琉球国王给礼部以及福建布政使司的咨文。显然,两国“咨文”文件所占篇幅更多。而咨文的内容,除了通告相关朝贡事务外,主要是双方通报相关贸易事务、航海及海难事件、海洋犯罪案件、倭寇情报及回复等。而第二集则收录1697至1858年间的外交文书,第三集收集1859至1867年间的外交文书。这两集与第一集不同,是将诏敕、表奏和咨文按时间先后编排。尽管如此,琉球国王与清朝礼部、福建布政使司之间的咨文仍占主要篇幅,咨文除前面所涉内容外,还包括夷情(英法等国情况)通报及回复情况。[60]
    万历三十年(1602)由浙江提刑按察司发给琉球国王的一件咨文,则为调查该省官兵在近海所捕获的琉球人。当年,浙江官兵曾捕获在近海活动的琉球人熊普达等人,浙江官员认为他们有海盗行为嫌疑。经过审讯,“夷犯供词既屡支离,情伪终难悬断。如果真正岛倭,法当悬首蒿街,用杜窥伺,自无异词。若果琉球所遣,何无文引可凭?既系差探封贡而来,何故杂以真倭数名?衣仗又系倭物,且当官兵追捕,何不请命乞哀,而敢操戈相向?意者阳为探听,阴为入犯,容或有之,讵可仓卒听信堕彼狡谋……况今春讯届期,海寇到处劫掠,不正浙省为然。如或海寇托言探贡以嫁祸于琉球,或琉球各岛乘机合谋以委罪于海寇,事属海外难以逾度,委应详为查明,庶便区处”。兵部要求“浙江抚按衙门将熊普达等暂为监候,并咨礼部将琉球陪臣(按:指琉球进贡使臣)蔡奎等速由浙江回将各犯详加认识。如系真倭,即照原议区处;若果的系琉球所差,交付陪臣顺带回国”。后经浙江琉球使臣蔡奎及通事梁顺等人辨认,确认熊普达等人为琉球国人。因此,浙江官府将熊普达等人移交蔡奎使团带回本国,并“给以咨文听其查明具奏”。[61]明朝在沿海海盗活动频繁的环境下,对于所捕有海盗嫌疑的琉球国人,及时组织琉球国朝贡使团成员进行辨认甄别,并将整个过程以咨文形式通报给琉球国王,说明朝贡制度已成为两国进行双边关系合作的基本机制。
    明朝对于不良军人破坏琉球朝贡的犯罪行为,也曾采取措施予严惩,并将相关情况咨告给琉球国王。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福建等处承宣布政司为申明官兵惨掠事案照:先奉军门都御史金批该本司呈,详查得琉球国正义大夫使者、通事等官金仕历等进贡回至浙江丹阳县蓼花桥地方,被哨官侯成美等乘机劫掠财物,捏作正倭投县,转送沈游击申解浙江军门刘,连人押发温州府,署印罗同知审明。拟侯成美依白昼抢夺人财物伤人为首者斩罪,赃物追给明白等,缘由奉批。侯成美劫掠贡夷,既经浙省衙门明正典刑已当,厥辜即便,移文该国慰安夷心,用示天朝柔远之意,缴奉此拟合就行为此备由移咨贵国,烦为查照施行至咨者”。[62]显然,朝贡制度为中琉两国司法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清朝与安南黎朝建立封贡关系后,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也曾以“咨文”形式与安南国王磋商两国边境贸易事务甚至两国勘界事务。雍正初期,安南禄平州土官与广西思陵州那窝村土司发生土地纷争,广西巡抚李绂以“咨文”与安南国王,纷争随即得到平息。[63]而云南开化府所属普园等寨一百余里土地,也因银铜矿产而为安南人所占。云南总督高其倬遂派员前往边境调查并上奏朝廷,同时咨告安南国王。而安南国王在收到高其倬咨文后,即派兵前往边境驻守。高其倬奏报称,若收回旧疆,安南必会抗拒,但封疆大臣,必以朝廷境土为重。未料雍正帝予以制止,“治天下之道,以分疆与柔远较,则柔远为尤重。而柔远之道,以畏威与怀德较,则怀德为尤重……安南国我朝廷累世恭顺,深为可嘉,方当奖励,何必与争明季久失区区弹丸之地乎?且其地如果有利,则天朝岂与小邦争利?如无利,则何必争矣。朕居心惟以至公至正,视中外皆赤子。况两地接壤,最宜善处,以安静怀集之,非徒安彼民,亦所以安吾民也”。[64]正是在雍正帝的怀柔思想指导下,清朝与安南黎朝不久就划定了两国边界。这也表明,朝贡制度不仅是当时双边事务通报的基本渠道,也是解决双边关系并进行边疆事务合作的重要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