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关于两次会议的主要论文,会后由John K Fairbank编集出版: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在这本论文集中收有Hae Jong Chun, Ta- tuan Ch’en, Truong Buu Lam, Joseph Fletcher, John E Wills Jr.,David Farquhar等人讨论清朝与朝鲜、清朝与琉球、清朝与越南、清朝与中亚、清朝与荷兰关系以及清朝对蒙古政策等方面的论文。近年,中国学者杜继东先生已将此论文集翻译成汉文,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 [2]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著,可参见:Cranmer Byng, JL, “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a World Order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24-1(1969) pp.166-171;Nigel Cameron, Barbarians and Mandarins (《外夷与官员》),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Morris Rossabi, China and Inner Asia : From 1368 to the Present Day , Pica Books (New York), 1975; Sarasin Virphol,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Jonathan Spence and John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Q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Key Hiuk Kim, The Last Phase of the East Asian World Order: Korea, Japan, and the Chinese Empire, 1860-188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Aubery Singer, The Lion and the Dragon: The Story of the First British Embassy to the Court of the Emperor Qianlong in Perking 1792-1794 , Barrie & Jenkins, 1992; Robert Bikers, ed. Ritual and Diplomacy: The Macartney Mission to China 1792-1794,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and Wellsweep Press, 1993。 [3]本文所说的东亚地区传统国际秩序,是指在接受西方“条约体系”之前的以“朝贡制度”及“封贡关系”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参见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韩]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付百臣:《略论日本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周方银、高程主编:《东亚秩序:观念、制度与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庄国土:《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5]“朝贡”制度,源于诸侯觐见周天子并向周天子进献贡品。后来,开始用于境内“藩臣”以及境外“藩臣”对中原地区封建王朝皇帝的觐见和进献活动。本文专门讨论境外范围的“藩臣”。 [6]《史记》卷113《南越列传》。 [7]《汉书》卷1下《高帝本纪》。 [8]《史记》卷115《朝鲜列传》。 [9]参见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10]参见《汉书》卷95《朝鲜传》。 [11]《三国志》卷30《东夷传》。 [12]参见陈尚胜:《分裂时代的外交竞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韩关系述评》,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6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3]参见《旧唐书》卷199上《东夷列传》。 [14]参见《高丽史》卷1至卷46《世家》。 [15]《明史》卷320《朝鲜传》。 [16]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4页。 [17]《汉书》卷95《朝鲜传》。 [18]参见[朝]李万运:《增补文献备考》卷171至卷173《交聘考》,韩国明文堂1959年版。 [19]参见《高丽史》卷46《恭让王世家》。 [20]参见于晓光:《明朝与朝鲜围绕女真人的交涉问题研究(1368—1619)》,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参见Kenneth R. Robinson, “Centering the King Choson: Aspects of Korean Maritime Diplomacy, 1392-1592”,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 no.1 (February 2000), pp.109-125。 [22]《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 [23]《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 [24]参见[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页。 [25]参见《三国志》卷30《东夷传》;《旧唐书》卷199上《东夷列传》。 [26]参见《明史》卷322《日本传》。 [27]参见陈文寿:《近世初期日本与华夷秩序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5页。 [28]伴信友:《中外经纬传》。转引自郑樑生:《明日关系史研究》,东京雄山阁1995年版,第455页。 [29][日]村上直次郎:《吕宋の入贡を促したる秀吉の書翰について》,《史学杂志》第36编第5号。转引自郑樑生:《明日关系史研究》,第462页。 [30][日]菅政友:《豊太閤赠台湾文》,《大八洲杂志》第二十七号。转引自郑樑生:《明日关系史研究》,第463页。 [31]参见樊树志:《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复旦学报》2003年第6期。 [32][日]福尾猛市郎监修:《日本史史料集成》,第一学习社1980年版,第160页。 [33]京都史迹会编:《林羅山文集》,弘文社1930年版,第130页。 [34]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5,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1984年版,第169—176页。 [35]《清仁宗实录》卷115,嘉庆八年六月己丑。 [36][越南]潘叔直辑:《国史遗编·明命政要·柔远》,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5年版,第312页。转引自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2页。 [37]参见《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正月甲子;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壬寅。 [38]参见[日]宫田俊彦:《琉明·琉清交涉史研究》,东京文献出版1996年版,第277—284页;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5、155—159页。 [39]王存纲、刘涵:《朝贡体系下古代东亚秩序形成与维系的内在逻辑》,《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4期。 [40]参见张声振、郭洪茂:《中日关系史》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7、312页。 [41]关于“朝贡体系”,最初为费正清(J.K.Fairbank)、杨联陞提出,但只限于清朝涉外事务(可参见J.K.Fairbank:“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6, No.2,1941)。后来,滨下武志提出“朝贡贸易体系”论以解释亚洲的贸易网络(参见滨下武志著、朱荫贵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学术界因此多用此概念讨论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秩序。 [42]参见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第74—90页。 [43]参见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参见[日]岩井茂树:《16—18世纪东亚的国际商业与互市体制》,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细亚研究所:《东亚研究》第46号(2006年)。 [45]参见[日]檀上宽:《明代海禁=朝贡系统和华夷秩序》,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3年版。 [46]“藩属体系”是李大龙先生提出的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参见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大龙:《不同藩属体系的重组与王朝疆域的形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李大龙:《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 [47]参见陈尚胜:《〈清实录〉中的“天朝体制”考论》,马明达、纪宗安主编:《暨南史学》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8]雍正《大清会典》卷104《礼部·朝贡通例》,《大清五朝会典》本,线装书局2007年版。 [49](朝鲜)承文院:《同文汇考》,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78年影印本。 [50]关于朝鲜赍咨行问题,参见岳阳:《清鲜关系中的朝鲜赍咨行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1]《同文汇考·原编》卷49《犯越一》。 [52]《清世祖实录》卷70,顺治九年十一月乙亥。 [53]参见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王燕杰:《试析乾隆二十九年的盛京会审——兼论盛京会审与凤凰城会审的差异》,《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4期。 [54]参见《同文汇考·原编》卷60《犯越十二》;《朝鲜王朝肃宗实录》卷35,二十七年三月丙辰,本文所据版本为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网站标点本(http://sillokhistorygokr/)。 [55]《同文汇考?原编》卷60《犯越十二》。 [56]《朝鲜王朝肃宗实录》卷20,十五年二月辛亥。按:据该条记载,此事发生在丁卯年夏,即康熙二十六年。 [57]参见《朝鲜王朝肃宗实录》卷40,肃宗三十年十月癸未;卷50下,肃宗三十七年十一月丙戌。 [58]参见(光绪朝)《清会典事例》卷513,中华书局1991年版;汤熙勇:《清顺治至乾隆时期中国救助朝鲜海南船及漂流民的方法》,《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辑,“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2年版,第105—172页。 [59]《清宣宗实录》卷186,道光十一年三月壬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47页。 [60]《历代宝案》,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按:台湾大学影印本共十五册,其中第一集为前两册,第二集为第三册至第十四册,第三集为第十五册。 [61]《历代宝案》第一册卷8,第254—262页。 [62]《历代宝案》第一册卷8,第249页。 [63]参见《广西巡抚李绂奏督臣已行文安南国王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三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8年版,第562页。 [64]《云南总督高其倬奏报交趾旧界详细情形折·附雍正上谕》,《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三辑,第771—772页。 [65]参见《汉书》卷95《南粤朝鲜传》,卷96《西域传》。 [66]参见陈尚胜:《试论清前期封贡体系的基本特征》,《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67]《朝鲜王朝宣祖修正实录》卷26,二十五年四月癸卯。 [68]《朝鲜王朝宣祖修正实录》卷26,二十五年五月庚申。 [69]《朝鲜王朝宣祖修正实录》卷26,二十五年五月辛酉。 [70]《明神宗实录》卷248,万历二十年五月己巳。 [71]《明神宗实录》卷249,万历二十年六月庚寅。 [7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2《援朝鲜》,中华书局1977年版。 [73]《明神宗实录》卷250,万历二十年七月己未。 [74]《明神宗实录》卷251,万历二十年八月壬辰。 [75]参见陈尚胜:《壬辰战争之际明朝与朝鲜对日外交的比较——以明朝沈惟敬与朝鲜僧侣四溟为中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第十八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354页。 [76]参见[韩]李完范:《朝鲜的壬辰倭乱与明朝和日本的和谈》,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76页。 [77]参见[韩]李完范:《朝鲜的壬辰倭乱与明朝和日本的和谈》,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 [78]陈尚胜:《字小与国家利益:对于明朝就朝鲜壬辰倭乱所做反应的透视》,《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79]《明神宗实录》卷329,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庚午。 [80]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29页。 [81]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28页。 [8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第343页。 [83]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93—94页。 [84]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98页。 [85]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101—105页。 [86]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246页。 [87]参见陈志奇:《中国近代外交史》,下册,南天书局2003年版,第653—654页。 [88]《朝鲜王朝高宗实录》卷13,十三年二月乙丑。 [89]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51—52页。 [9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第374页。 [91]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64—65页。 [92]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361页。 [93]参见《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364—369页。另外,韩国民族文化推进委员会编辑的《韩国文集丛刊》第315册所收李裕元《嘉梧藁略Ⅰ》(韩国首尔,2003年)中,也收有他们俩人往来信件。 [9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5页。 [95]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363页。 [96]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366—369页。 [97]参见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552、679、694页;第三卷,第967—970页;《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卷20,二十年十月甲戌;卷21,二十一年闰五月丁未、二十一年闰五月戊午。 [98]参见陈尚胜:《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99]《历代宝案》别集《佛英情状》,第十五册,第8737—8739页。 [100]节自(清)文庆、贾桢、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3,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丙子(《续修四库全书》第4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第31—33页)。并参见张存武:《中国对西方窥伺琉球的反应:1840—186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 [101]《日本外交文书》第11卷,第271—272页。转引自戚其章:《日本吞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球案的交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02]《清穆宗实录》卷245,七年十月癸酉,并参见《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36,嗣德二十年三月;卷38,嗣德二十一年二月、嗣德二十一年四月,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语学研究所1961年版。 [103]参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9—387页。 [104]参见郭廷以、王聿均主编:《中法越南交涉档》,第一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版,第91、122页。 [105]参见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5—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