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五代时期:历史编纂优良传统经受的考验(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 张峰 参加讨论

    二、实录纂修的丰富成果与特色
    五代史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于史馆纂修了大量实录。宋人欧阳修在编纂《新五代史》时曾指出:“五代乱世,文字不完。”(11)似乎指明五代时期因战乱导致当代史编纂的匮乏。然而,站在新的时代高度重新检视五代时期的历史编纂,我们会发现实录的撰述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种实录编纂的繁复,主要体现在五代诸朝除梁末帝与周恭帝未有实录之外,其他各帝均有实录或列传载于史册,以致五代实录总数达于360卷。(12)相较于唐宋皇朝而言,五代介于其间,乱世修史本已不易,然于短短五十余载,史馆能撰著数量之巨、卷帙浩繁的实录,实属难能可贵。从今天的认识来看,五代各朝实录虽无完秩,但有不少内容为新旧《五代史》《五代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典籍所采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五代实录的原貌,透过这些文献的记载,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五代实录编纂的特色。
    首先,五代君臣浓厚的历史意识促进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五代时期共有14位帝王,然而在各个帝王昙花一现的统治时间内,共修实录十余种,体现了五代君臣对实录修纂的热情,以及浓厚的历史意识;尤其是史馆制度的延续,对于实录修纂高度重视,因而保证了这一时期历史记载的连续性。
    后梁时期,战乱未平,因史馆负有历史意识,遂对实录纂修不辍,相继撰成《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和《梁功臣传》三部,共75卷,为后代史家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后唐明宗时期,史馆忧心前代史实淹没,遂请编纂前朝实录。天成三年(928年),张昭远上疏言道:“尝读国书,伏见懿祖昭烈皇帝自元和之初,献祖文皇帝于太和之际,立功王室,陈力国朝。太祖武皇帝自咸通后来,勤王戮力,翦平多难,频立大功,三换节旄,再安京国。庄宗皇帝终平大憝,奄有中原,傥阙编修,遂成湮坠。伏请与当馆修撰参序条纲,撰太祖、庄宗实录。”(13)张氏所谓后唐诸帝实录“傥阙编修,遂成湮坠”的言论,反映出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使命感,因而得到当朝统治者的支持。后汉时期,隐帝曾敕命史官贾纬等编修《后汉高祖实录》。敕书中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代帝王的历史意识,文云:
    恭惟高祖皇帝受天历数,缵汉基图。戎虏蛮夷,慑灵旗而内附;礼乐征伐,建王道於大中。功格於上元,化行於率土。将欲示其轨范,约彼春秋,接高光纪圣之书,续班马记言之典,废而不举,阙孰甚焉!(14)
    在隐帝看来,史书具有承载过去、垂鉴后世的功能,正因如此,他才昭命左谏议大夫贾纬、左拾遗窦俨、右拾遗王伸等分职修纂《后汉高祖实录》。后周时期的统治者及史馆不仅重视当朝实录的撰修,对于前朝缺载的实录也进行了续补。
    其次,对各类史料的剪裁熔铸灌注了五代史家的编纂思想。五代各朝均重视对于当朝史料的搜集,这为实录修纂提供了前提,然而诸司抄录送交史馆的史料,头绪纷杂、内容不一,若要撰成较为系统的实录,尚需史家具备才、学、识、德等综合素养,方能著成体系严密的史学著作。后梁史家李琪等曾奉诏编纂《后梁太祖实录》,末帝因其“叙述非工,事多漏略”而复诏敬翔重加修纂。(15)据此可知,《后梁太祖实录》在历史编纂上至少存在两项缺陷:一是叙事方面未能达意,二是史事记载不详,故末帝才有重修之举,说明五代最高统治者对于实录编纂的内容及体系均有较高要求。
    大体而言,五代史家对于逐月送交史馆的各类史料,并非按部就班地移录到实录之中,而是经过史家的鉴别与采择,特别是要根据实录修纂的实际情况安排体例、剪裁史料、熔铸成篇,进而提升史料的思想性,著成饱含历史见解的史学著作。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史馆曾奏请修撰功臣列传事宜:
    当馆先奉敕修撰《功臣列传》,元奏数九十二人,馆司分配见在馆官员修撰。其间亦有不是中兴以来功臣,但据姓名,便且分配修撰。将求允当,须在品量。其间若实是功臣中兴社稷者,须校其功勋大小,德业轻重,次第纂修,排列先后。今请应不是中兴以来功臣,泛将行状送馆者,若其间事有与正史、实录列传内事相连络者,则请令附在纪传内,简略书出。其无功於国,无德於人,但述履行身名,或述小才末伎,傥无可以垂训者,并不在编修之限。(16)
    从历史编纂学的视角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五代史家对于史书体例的严密思考,内容涉及后唐功臣人数的确定及撰写的详略问题。由此亦反映出五代史家对实录的编纂能融入匠心,面对繁杂的史料,有所取舍,从而保证了实录源于史料而又富有思想性、体系性的重要特色。
    第三,保存大量原始资料成为后世编纂五代史的重要依据。五代实录一方面依据当时的档案材料编录,另一方面则依据当时史臣的亲身经历,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今虽无完秩,但从宋人引用五代实录的蛛丝马迹中仍能窥见其价值。
    关于《旧五代史》与五代实录之间的关系,尽管薛居正并未直言,但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中可以间接考察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资治通鉴考异》卷24“乾符五年二月”条指出:“《太祖纪年录》在乾符三年,薛居正五代史取之。”又,同书卷30“乾祐元年三月,匡国节度使张彦威”条说:“《周太祖实录》作彦成,盖避周祖讳,薛《史》因之。”可知薛居正在编纂《旧五代史》时大量参酌了五代实录。同时,宋代初期范质就五代实录删繁就简、连缀成篇之《五代通录》,亦成为薛居正编纂《旧五代史》的重要依据,故四库馆臣言:《旧五代史》“多据累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为稿本”。(17)
    五代实录之价值,在《资治通鉴》中也有所体现:一是作为原始文献被司马光所引用,譬如他在《资治通鉴》中援引《后汉高祖实录》之言,记载:“契丹本姓大贺氏,后分八族一曰利皆邸,二曰乙失活邸,三曰实活邸,四曰纳尾邸,五曰频没邸,六曰内会鸡邸,七曰集解邸,八曰奚嗢邸。管县四十一,县有令。八族之长,皆号大人,称刺史,常推一人为王,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相代。”(18)实质上,有关契丹民族早期的历史,以及契丹与中原之关系,多赖《后晋高祖实录》、《后晋少帝实录》与《后汉高祖实录》等文献的记载,而此后史书加以广泛援引,才使得契丹民族的早期历史得以保存。二是利用五代实录辨正其他文献记载之误。唐亡之际,宰相杨涉向朱温送交唐朝的天子印信,其子杨凝式说:“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绶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何!盍辞之!”陶岳《五代史补》认为:“(杨)凝式恐事泄,即日佯狂,时谓之‘风子’。”对此,司马光考证说:“按《周世宗实录》凝式本传,仕梁未尝有疾;(后)唐同光初知制诰,始以心疾罢。明宗时及清泰帝末,俱以心恙罢官。天福初致仕在洛,有‘风子’之号。非梁初佯狂也。”(19)进而依据原始材料辨正了后人记载之误。又如,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叛乱,高祖派郭威作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出兵征讨。薛居正《旧五代史》记载此事说:“七月十三日,授同平章事,即遣西征,以安慰招抚为名。八月六日发,离京师。”而司马光依据《后汉隐帝实录》与《后周太祖实录》对此进行了考证:“七月,加平章事制词无西征之言;至八月壬午,方受命出征。盖薛《史》之误。”(20)所以《资治通鉴》在郭威出征时间上弃用《旧五代史》之载,而采五代实录之说。类似考证,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尚存不少,足见司马光在记载五代时期的历史时主要以五代实录为取材对象。
    五代时期实录的撰修均依托史馆,从而使确立于唐初的史馆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同时,北宋之政权由五代过渡而来,在史学发展上亦继承了五代史学的传统,进而为两宋史馆制度完善及官修当代史走向兴盛作了铺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