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陈其泰:《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②王溥:《五代会要》卷18《前代史》,中华书局,1998年,第228~229页。 ③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中华书局,1998年,第227页。 ④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57《国史部·采撰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6690页。 ⑤《旧五代史》卷76《晋书·高祖纪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1006页。 ⑥《旧五代史》卷10《梁书·末帝纪下》,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146页。 ⑦《旧五代史》卷37《唐书·明宗纪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510页。 ⑧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57《国史部·采撰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6691页。 ⑨王溥:《五代会要》卷18《史馆杂录》,中华书局,1998年,第235页。 ⑩王溥:《五代会要》卷18《修史官》,中华书局,1998年,第233页。 (11)参见《新五代史》卷59《司天考第二》、卷60《职方考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711、714页。 (12)北宋学人王禹偁著有《五代史阙文》,在《序》中曾言:“臣读《五代史》总三百六十卷,记五十三年行事,其书固亦多矣。”所谓《五代史》即五代实录。参阅《五代史阙文》,见《五代史补》附录,虞山毛氏汲古阁本。南宋王应麟在《玉海》卷四八《艺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亦指出:“范质以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为繁,遂总为一部,命曰通录。” (13)王溥:《五代会要》卷18《修国史》,中华书局,1998年,第231页。 (14)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21《修高祖实录敕》,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9页。 (15)《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250页。 (16)王溥:《五代会要》卷18《史馆杂录》,中华书局,1998年,第235页。 (17)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卷46《史部·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65年,第411页。 (18)(19)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一》,中华书局,1956年,第8677、8671页。 (20)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卷288《后汉纪三》,中华书局,1956年,第9396页。 (21)王溥:《五代会要》卷18《前代史》,第528页。 (22)参见《旧唐书》卷9《玄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36~237页。 (23)《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第133页。 (24)《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316页。 (25)《旧唐书》卷183《外戚传》,第4722页。 (26)《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37页。 (27)《旧唐书》卷16《穆宗本纪》,第504页。 (28)《旧唐书》卷17《敬宗本纪》,第522页。 (29)《旧唐书》卷200下《秦宗权传》,第5399页。 (30)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12页。 (31)《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第3866页。 (32)《旧唐书》卷180《李全忠传》,第4683页。 (33)《旧唐书》卷141《田悦传》,第3845页。 (34)参见拙文:《〈旧唐书〉的编纂特色与历史地位》,《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35)按,以上所论宦官而未出注者,均参见《旧唐书》卷184《宦官传》,第4753~4779页。 (36)参见《旧唐书》卷17上《敬宗本纪》,第522页;卷17上《文宗本纪》,第523页;卷18上《武宗本纪》,第583~584页;卷19下《僖宗本纪》,第689页;卷184《宦官·杨复恭传》,第4774页。 (37)《旧唐书》卷118《元载传》,第3410页。 (38)《旧唐书》卷157《李鄘传》,第4149页。 (39)《旧唐书》卷170《裴度传》,第4421页。 (40)《旧唐书》卷172《李石传》,第4486页。 (41)《旧唐书》卷184《宦官·程元振传》,第4762页。 (42)《旧唐书》卷184《宦官传》,第47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