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以史为鉴与周初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 张利军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周初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以解决殷商内外服问题为契机,从总结夏商周社会治理经验出发,努力探寻建立稳固新秩序的良策。考察周初周王朝治理殷商内外服势力的策略演变,可得见周初社会治理模式重构的历史进程,以及商周间制度的承袭与变革。
    关 键 词:周朝 社会治理模式 以史为鉴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夏商周服制的国家认同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项目批号:13CZS008)及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中国早期国家管理体制研究”(项目批号:12QN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利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王国维于《殷周制度论》开篇提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大变革乃“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①然殷周间的变革、新社会秩序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期间经历了制度承袭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周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殷商内外服的治理,梳理周武王到周成王治理殷商内外服的策略,可以考见周初社会秩序建构的历史进程,亦有助于认识殷周之际制度的承袭与变革。以往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周王朝处理殷遗民问题、周初的商周关系问题,取得的成果较多。②如朱凤瀚先生将周人对殷遗民诸宗族的处置方式概括为三种:分而治之;以地域规划殷遗民诸宗族组织;使归顺的殷遗民成为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官吏。③这些成果考察了周王朝对殷商内服的策略,值得肯定,但没有反映出周初政策的演变来,未能全面考察周初对殷商内外服的治理政策,以及周初对殷商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以《尚书》中的《周书》以及《逸周书》相关篇章与周代金文、战国竹简相结合,考察周初周武王、周公、周成王在总结三代社会治理经验的过程中,探求治理殷商内外服势力的方法,以及为建立稳固的新秩序所进行的艰辛努力。
    一、周武王对殷商内外服的治理
    从周初彝铭、《逸周书》、《史记·周本纪》等相关记载看,周武王时期对待殷商内服势力的主要政策是安抚怀柔与告诫,并且计划营建新邑安置殷内服势力。周武王对原殷商的外服区别对待,对那些服从于周的外服诸侯,只要纳贡表示臣服于周,就承认他们作为一邦之长的权利,不再征伐他们;而对那些一味地与周为敌的殷商外服诸侯,则进行彻底的讨伐。
    周武王时期治理殷商内服势力采用了安抚策略,这从周武王在殷都停留期间办的几件大事上体现出来。首先,周武王把克殷以天命转移的方式进行了解释,借助天命以消除殷内服势力的抵触情绪,告诫殷商内服势力安居故土,俯首听命。《逸周书·商誓》篇记载周武王对殷商内服的诰辞,说周伐商是执行上帝的命令和惩罚。纣王惑扰天下,残虐百姓,违背上帝的命令。周武王声明诛杀纣王不是他个人意愿,完全是执行上帝之命。又告知商朝的百姓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纣王。周武王说自己的命令出自天,如有不听天命而作乱者,就致罚于他。周武王基于殷商内服势力对天的敬畏与信仰,把对殷内服的治理加上天命的色彩,重在安抚殷民。同时也发出警告,若有作乱,则致上天的惩罚。
    其次,立纣王子武庚以守殷祀,以削减殷内服对于亡国的悲痛,缓和他们对周人的敌对情绪。同时,命令管叔、蔡叔、霍叔即三监监视殷内服遗民。关于三监,清华简《系年》第三章第13简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条子耿。”④《逸周书·作雒》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⑤朱右曾云:“管叔监殷东之诸侯。蔡叔、霍叔相武庚。”⑥《逸周书·克殷》作“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⑦《史记·周本纪》载“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⑧按《逸周书·作雒》所记,“三监”是管叔、蔡叔、霍叔,而《汉书·地理志》则以纣子武庚即王子禄父、管叔、蔡叔为“三监”。⑨清华简《系年》第13简明云武王死后,商邑起来造反,杀掉了三监而拥立录子耿,录子耿即纣王之子武庚禄父。⑩显然三监中不包括武庚禄父,《作雒》所载三监为管叔、蔡叔、霍叔是对的。所谓三监是蔡叔、霍叔监武庚及殷内服遗民,管叔监殷东方诸侯。周初立武庚是安抚殷商内服的重要策略,同时管叔、蔡叔、霍叔拥有族众武装以类于诸侯君长的身份监督武庚之国和殷都东方的外服诸侯。武庚治下的殷遗民并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商代的统治阶层,如《尚书》诸篇反复告诫的“殷多士”,是商代的强大族属。(11)主要是《逸周书·度邑》中周武王所说商汤建国时三百六十族属的后代,构成了商代内服族属的主体。
    再次,释放被商纣王囚禁的贤臣、百官,表彰殷贤人商容和被纣王杀死的忠臣比干,革除殷商严刑酷法,救民于水火,用纣王屯聚的财物赈济贫弱百姓。《逸周书·克殷》云:“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12)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钱,散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13)周武王劝以箕子为代表的商贤臣服周,将其带至周,《逸周书·箕子序》:“武王既释箕子囚,俾之辟宁于王。”周武王释放箕子后,使之臣服于王。(14)《尚书·洪范》载周武王曾就商末周初严峻形势咨询殷商贤臣箕子,后“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15)比干强谏纣王而遭剖心,比干的忠君行为使人肃然起敬,周人利用殷人对比干的尊敬,封比干之墓,以获取殷内服势力对周的好感。由此得知,对殷商贤臣、贤人的敬重和拉拢也是周武王治理殷商内服的重要举措。“迁九鼎三巫”,《史记·周本纪》作“展九鼎宝玉”,周武王迁九鼎归周,象征主宰天下的权力已经由殷商转移至周。
    周武王对殷商内服势力就地安抚的同时,也迁移一部分内服族属至丰镐,(16)从各方面发出了告诫。《逸周书·商誓》载周武王言“尔邦冢君无敢其有不见告于我有周”,告诫殷内服势力,他们的大邦君长不敢不将他们的举动报告给周人,即殷内服势力处于大邦君长的监管之下。“尔多子其人自敬,助天永休于我西土,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宜在天命,□反恻作乱,予保奭其介有斯。勿用天命,若朕言在周,曰商百姓无罪,朕命在周。其乃先作,我肆罪疾。予惟以先王之道御复正尔百姓,越则非朕,负乱惟尔。”(17)其中“多子”是对商代内服贵族的称呼,“尔百姓”是多子的百姓、族人,“在彼”承前所指西土,说明周武王将迁移部分内服的族属于西土。上引文字大意是:你们应人人自敬,帮助上天长久地嘉美我们西土,你们的百姓也会在西土有安居之地。你们该认清天命,若造反作乱,我将再次大规模的征伐。我虽处周,但是我的命令出自上天。若有不听命率先作乱者,我就致罪于他。我只是用你们先王的政策法令再次治理你们。超越法则的不是我,而仗势作乱的是你们。周武王告诫殷商内服势力认清天命,不要作乱,否则“予则[咸]刘灭之。”(18)周武王告诫殷遗民周所得天命不可移易,同时还从宗教祭祀方面对周受天命治理天下的合理性作了证明。周武王克商后,在殷都短暂停留,之后凯旋西归,于克商后第四日到达柬师,赏赐了在克商中有功的右史利。于省吾先生曾论证柬“应读为管蔡之管”,(19)地处朝歌之南的郑州商城附近,该地有商王室宗庙,商王曾在此地宗庙赏赐臣子。(20)周武王到达并停留柬地的目的“一方面是镇压商王朝所残存的反周势力,另一方面是要安排管叔在此驻守。”(21)第十二日乙亥日到达天室山即嵩山,登上天室山考察这里的地理形势,望祭四方山川,举行祭天(上帝)大典,(22)宣称得到了原属于商王的祭祀上帝的权力,天亡簋铭文(《集成》4261)有云:“乙亥,王又(有)大豊,王凡四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卒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糦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乍省,丕肆王乍赓,丕克中衣(殷)王祀。”乙亥日,周武王举行大礼,王望祭四方山川。祭祀上帝于天室山,接着从天室下来。天亡佑助王祭祀,完成了对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的祭祀,并侍奉上帝酒食。文王在天上看着呢,文王省察下面,继任的武王能继续文王事业,“能够得到‘衣(殷)王祀’,意为能够继续进行殷人对天的祭祀。”(23)这是周武王的臣子天亡记述周武王祭祀周文王和上帝的情况,臣子天亡赞颂周文王、周武王,称周武王获得了原属于商王的祭祀上帝的权力。
    周武王治理服从周的外服诸侯的策略是,不改其原来的称号,进行一些约束,使其为周王朝服务。《周书序》云:“武王命商王之诸侯绥定厥邦,申义告之,作《商誓》。”(24)周武王命令服从周的外服诸侯安定其邦,并加以告诫约束。由《商誓》“尔邦冢君无敢其有不见告于我有周”,知这些服从周的外服诸侯有治理、监督殷民的职责。周武王对待那些不服从周甚至图谋复兴商的邦国,则兴兵征讨。《逸周书·商誓》有云:“其(纣)比冢邦君我无所攸爱,上帝曰‘必伐之。’今予惟明告尔,予其往追。”(25)“比”字是“友”字的讹误,(26)“其友邦冢君”指与纣朋党的诸侯。(27)《逸周书·世俘》记载了周武王派出太公望、吕他、新荒、侯来、百弇、陈本、百韦六人率军队征伐与纣朋党的外服诸侯,被周征伐的有越戏方、陈、卫、磨、宣方、蜀、厉七国,之后又派兵遍征四方。《逸周书·世俘解》载周武王征服追随纣王的外服后,回到宗周,举行了一系列典礼,服从周的诸侯也参加了这些典礼。其中犹可注意的是,周王朝对服从周的诸侯进行了治理。辛亥日周武王来到周庙,“秉[黄钺],语治庶国”,并向周的列祖告殷之罪,后“秉黄钺,正国伯”。壬子日武王又来到周庙,“秉黄钺,正邦君。”陈逢衡:“庶国,众国也。”潘振云:“语,策辞也。”当系发布文诰。顾颉刚认为“国伯”为诸侯之长,属于高级诸侯。“邦君”为次级诸侯。(28)可见两天间周武王是在处理封绌各地诸侯的大政。(29)此与《史记·周本纪》所载周武王褒封先圣王后裔及功臣谋士的性质相近,周武王“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30)周武王分封诸侯有两个层面:褒封先圣王后裔;册封功臣谋士。齐、鲁受封立国当在周公摄政或成王时期,管、蔡、燕受封并没有举行授民授疆土的礼仪,只是命其率军驻守军事要地。(31)周武王的褒封先圣王的着眼点是古代“兴灭国、继绝世”(32)的传统,承认先圣王后裔固有土地的合法性,其实质只是招徕天下诸侯归附,使更多的诸侯、方国聚集于周王朝的旗帜之下。周武王册封各地外服诸侯,很可能只是承认其固有权力,并没有根本改变殷商外服制的格局。
    经过以上这些措施,殷商内外服暂时被安置下来,周政权初步得到了巩固。周武王考虑到就地安置殷内服势力不是长久稳妥的办法。计划建都城雒邑,居于天下之中,便于控制殷内服势力及治理四方诸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载周武王遵从周文王遗训,采取“中道”治国,此营建新邑,居于天下之中,可能就是贯彻“中道”的反映。《逸周书·度邑》记载。周武王病重时告知周公,为了安定殷遗内外服,有营建洛邑计划。何尊铭文亦载周武王克商后曾计划营建洛邑,居于天下之中,来治理天下。其铭有云:“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集成》6014何尊)周武王正是根据古代传统观念及周文王遗训,计划建都邑于天下之中,稳固统治天下。周武王于登上嵩山祭祀上帝之时,观察到伊洛一带地势开阔,距离天下之中的天室山不远,是营建都邑的最佳位置。但是周武王未来得及实施此计划就病故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