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中外历史研究的会通与中国史学的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 张越 参加讨论

    三、多文明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姜义华(复旦大学):马克思晚年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关于西欧历史的概述只是适用于西欧,世界上其他那么多地区不能用西欧的发展模式来解释。我认为以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为模本而确立的线性进化史观,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发展存亡的实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提到世界上30多种文明,特别强调这些不同的文明基本上是等价的,他的宏大的世界眼光可以启发我们跳出简单的、线性的、粗糙的进化史观。漠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旧唯物主义说明不了世界历史多元多样发展的深刻根源。历史唯物主义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个文明的传承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以单一民族或国家为单位,时空范围过于狭小,难以展现历史发展的实际。马克思一直坚持的,即人类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地域性的发展,真正的世界史是随着资本主义开辟了世界市场以后才开始的,这时候才是真正的世界史,之前历史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地域性为主的。以文明为切入点能够较好地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然后从应对环境挑战、统一国家、统一宗教及同内外无产者的关系等方面认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姚大力(复旦大学):我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美国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在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的起源问题上的观点,他当初无意汲汲于探究游牧经济的进路在蒙古高原的起始地点,是颇有先见之明的。二是在反映中国人口密度特征的“胡焕庸线”和拉铁摩尔提出的中国疆域二分化的见解之间,拉铁摩尔的划分似乎比“胡焕庸线”更贴近不同生态—人群—文化区域的实际分布形势,因而可能也更加接近中国历史的实相。三是在最近1000年内,把西部中国纳入中国版图的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此种意义上,把传统中国的国家建构过程描写为只是遵循着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模式,在不断复制自己的同时持续不断扩张、演化和完善的历史叙事,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内陆边疆帝国的国家建构模式也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这一模式萌芽于辽、发展于金、定型于元、成熟于清。内陆亚洲边疆帝国国家建构的模式,在力图维持各人群的特定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能够更好地促进多民族国家内多元文化的发展。当我们说到“多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和世界”时,所谓“多文明”不仅是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的特征,并且也是中国本身的特征。中华文明本身就不应是单数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数的概念。清朝除了汉化,还有不汉化的一面,这一面值得我们重视,它对于中国历史也有着正面的贡献。由此看来,是否承认在中国存在数十个大型人群曾经长期生存的历史家园,对我们妥善解决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乃是一个最大的关键。
    方光华(西北大学):“自由”是中西思想关注的主题。20世纪,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是否有“自由”以及传统“自由”有何特点的讨论不绝如缕。通过反复辩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有关于“自由”的丰富论述。但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传统“自由”没有忽视客观世界的改造的说法始终没有得到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认同,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传统“自由”可以开启现代民主的说法也不为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传统“自由”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对于自由与个人权利、政治制度和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传统思想中关于自由必须建基个体的内在自由,自由具有历史与文化属性,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的论断,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赵毅(辽宁师范大学):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6世纪,麦哲伦又完成了环球航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给全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甚至对于各个洲的一些民族、一些国家的命运都带来了改变。一个整体的世界从海上连接起来,全球化从海上拉开了序幕,全球化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大航海给各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机遇,促进了经贸发展,通过经贸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亚非拉一些国家可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问题。对于中国史来说,大航海之后,伴随着早期的殖民势力入侵以及西方传教士把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和理念带到了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晚明的货币白银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对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华夷秩序有巨大的冲击。
    原祖杰(四川大学):如果要划分“东方”与“西方”,只能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传统意义上划分,之后是一个逐步全球化的过程。如果我们笼统地划分“东方与西方”,就会模糊对“传统与现代”的认识。现代性不是某些或者某个欧美国家的独立发明,而是地理大发现后各种文化、各个文明互相交流的结果。地理大发现之后在这种交流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贡献。从古到今,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一个孤立的文化就是死文化,如果不跟外界交流是不会发展的。总之,如果将现代性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来看待,它应该是全世界共同拥有的,不是属于哪个国家的,更不是所谓西方的。我们应该在世界史教学中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区分开来。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不是某个特有的文明,而应该是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与融合,既包括地理大发现之后各文明的接触,也包括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这些接触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影响,应该是我们历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陈峰(西北大学):我以我研究的宋代历史来看,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宋代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和影响又是什么。宋代和其前后的统一王朝相比,在政治上要相对宽松一些,是一种典型的文官士大夫政治。这种文官政治与近代以来的文官政治、与西方文官体系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执政团队核心基本是来自科举出身的官员。宋代开国不久,军事将领基本上是不参政的,只是作为一种执行工具而存在。宋朝的统治相对稳定,没有宦官专权,没有外戚干政,没有地方的藩镇割据,没有地方大族的称雄。宋代的教育和文化不再局限于上层,开始向中下层推广,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宋人不杀士大夫。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宋代经常采用“和议”的办法,宋代政治讲究妥协。我们讲中国历史变迁中的世界或者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变迁,宋代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