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已进入初期国家阶段 陶寺遗址作为目前在黄河中游地区能够确认的最早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的都邑性城址,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重要对象。 据王巍介绍,陶寺城址的城垣可分早期和中期两个阶段的建筑。中期城址在早期城址上扩建,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堪称当时东亚第一大都城。 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从王族墓地出土的随葬陶鼓、石磬、铜铃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已形成。出土的彩绘龙盘、陶鼓、玉钺、玉戚等则可能是代表王者地位的礼器。扁壶上朱书陶文虽然在释读为何字方面尚存在分歧,但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极可能集观象授时与祭天于一体的观象祭祀台,被天文史学界认为是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同类建筑。从发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陶寺墓地存在明显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已很明显,充分说明了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文明化进程。 考古工作者对陶寺文化聚落分布的临汾盆地进行了区域系统性调查,陶寺遗址群反映出具有五级聚落、四层等级化的社会组织。陶寺文化社会复杂化程度高,等级分化严重。王权出现、礼制初步形成,是政治制度的特质。这说明陶寺已进入初期国家阶段,只是国家形态具有原始性,控制范围较小,新生事物较脆弱,迅速衰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提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国”。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多年来将陶寺遗址发现与历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告诉记者,陶寺是目前不可多得的将历史与考古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遗址,通过这种结合,可以在考古学上对尧舜禹时代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一个很好的说明,从而改写过去认为尧舜禹时代属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阶段的史观,重建中国的上古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