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两场战争 两种命运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殿仁 参加讨论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出席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翻开中国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历史痕迹,注定要成为我们回首过去无法回避的两个重大历史问题。同样的作战对象,同样是抵御侵略,甚至前次在战时双方军力对比上我方更占优势,然而最终却是截然相反的结果:甲午战争我方折兵沉舰,国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加速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国民受尽屈辱;抗日战争我方彻底打败侵略者,摆脱奴役,国人扬眉吐气。为什么甲午战争彻底溃败而抗日战争大获全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有三条。
    领导力量完全不同
    领导力量是决定战争胜负举足轻重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战争动员、指挥控制、后方保障等方方面面。统帅部的一个决策,就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软弱无能,成为败局推手。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满汉大臣互不信任,帝、后两党明争暗斗,加之中央地方矛盾尖锐,严重消解了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光绪皇帝执政后,朝中逐渐形成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两党矛盾尖锐。满族权贵既希望汉族官员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作用,又担心中央对汉臣尤其是对地方实力派势力缺乏足够的权威,从而失去对汉臣的控制。种种内耗和无端猜疑致使有限的改革举步维艰。表面上有个集权的专制政府,但实际上财权、军权、用人权日益向地方督抚倾斜,以致中央政府没有能力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全力支持战争。清王朝吏治的腐败在嘉道年间就已相当突出,官吏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咸同以来,清政府虽也采取“整饬吏治”的措施,但专制、腐败的封建政治体制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一难题。贿赂公行、任用私人、盲目决策、管理混乱、贪污舞弊等弊端,不仅造成政府效能低下,还严重败坏了整个国家政治风气。以慈禧太后为最高统治者的清政府,对外面世界根本不了解,盲目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对日本蕞尔小国不屑一顾,更没有坚定对日作战的决心和信心,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宫廷内斗、压迫剥削国人和自己的享乐上,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仍挪用军费为自己寿辰做准备。与此同时,北洋水师领导层腐败成风,民族担当精神丧失殆尽。如此愚昧无知、腐败无能的专制政权及领导层,不可能担当起把甲午战争引向胜利的历史重任。相反,只能成为这场战争走向失败的政治推手。
    而到了抗战时,先进政党坚强有力,成为中流砥柱。对比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已产生了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用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组织,她以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己任,坚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造福,具有最自觉最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一经产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便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事实上,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首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竭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肩负起抵御外侵的历史重任。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分别领导了抗日正面战场和抗日敌后战场,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战场。就国民党而言,要比清政府进步许多。在国民党中,虽然也有投降派、亲日派,如汪精卫,已为全国人民所不齿;也有消极派、反共派,如蒋介石,但在全国人民抗战大潮流推动下,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还是由反共到容共再到联共,逐步向进步靠拢,经过了不抵抗到被迫抗日的转变。其间,国共两党虽然也发生过多次磨擦,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持到了最后的胜利。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维护团结抗战大局。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真正得以建立和巩固,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局面才真正得以形成和延续,整个抗日战争才能步步推进,并最终取得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