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全球化中的中国人类学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文汇报 黄春宇 参加讨论

    2015年12月下旬,中国人类学学会的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与会代表从“全球化与人类学的时代担当”、“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志撰写”、“反思与超越:多学科的对话”、“人类学传统与新发展”等四个分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本文从中摘录了三位学者的主旨发言。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力量
        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面向未来的一大战略,那么对于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认识:首先是中国边疆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转换。我们经常在讨论边缘与中心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的布局,使得两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陆路边疆地区,在国家的定位中,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前沿和内通外联的中心。特别是关涉到民族事务方面,涉及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都由过去发展滞后或者边缘的一种状态、发展后方的一种区位,建成了核心区、实验区、国际通道、战略支点、新高地、辐射中心等等。当然这是理论上的一种预设,但它意味着中国未来所依托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不是局限于资源输出型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而是利用这些资源,使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谈的话,边疆地区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理解中国未来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要实现这个目标很不容易,所以我讲的第二点是,所有的努力都需要破解一条“胡焕庸线”。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研究人口统计时划出的倾角约为45度的线——从爱辉到腾冲,应该说,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破解。所谓“破解”,一是人口密度的分布,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这条线所展示的不光是土地面积问题,在1935年,西北地区的人口只占中国人口的6%,到了2010年,根据人口统计的结果,这依然是人口分布最鲜明的界限。准确地说,西部地区的人口稍有减少,东部的人口则继续增多。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无论是打工、购房还是孩子读书,都会取道东南,寻找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生活。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现代化,而不是非得远走他乡,这恐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这条线之所以影响力如此深远,是因为胡焕庸当年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随着这条线的划出,引起了多学科的关注。特别是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以400毫米降雨线作为分界,地貌和自然环境条件,大体上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群体聚居的分界线。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比如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俗这些人文因素,这条线所划出的西北是典型的文化多样性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西部地区成了中心地区,那么它有什么样的能力来支撑国家的发展、地区的生活改善,以及延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多样的格局?消除差距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破解这条线,任务非常迫切。2000年开始推动西部大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从18%(1999)增长到近20%(2012),仅仅是转移支付,国家前后投入了8.5万亿元。也就是说,经过10年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对中国总量的贡献增长了2%。西部地区如何成为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新的空间?经济的问题非常突出,并且尤为艰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