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艾约瑟三部曲 传教士艾约瑟曾在《六合丛谈》发表多篇短文介绍希腊罗马文化。19世纪后半期,为了让中国人更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西方,他主持编译了一套西学启蒙丛书,其中包括《欧洲史略》、《希腊志略》和《罗马志略》。这三本书是晚清有关希腊、罗马历史最为详实的著作。 《欧洲史略》共计13卷,其内容从希腊罗马开国起,至19世纪70年代止,叙述了欧洲主要国家的历史。第1-5卷记希腊罗马历史。该书将希腊各邦政治制度分为四种,认为王政、绅政(贵族政治)和民政(民主政治)“三者皆与希腊俗不悖”,代兰得之政(即僭主统治)“悖于希腊俗”,“虽势不能无,而要难称善”。其中,斯巴达绅政“为最胜”,雅典民政“为至当”。[48]卷后小结认为,古希腊制度和学业乃当今欧美文化的源头,“学者果能习熟希腊一史,则欧洲诸史之义理,皆易明晰。”[49]同时,作者认为“欧洲国史,以罗马为中键”,故全书对罗马叙述尤详,“大半皆详记以前诸国皆如何屈服于罗马,以后诸国皆如何脱离罗马,自立为国。”[50]。 《希腊志略》共计六卷,详细叙述了希腊人来源、城邦历史、法政改革、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罗马征服等史实。该书非常注重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认为希腊城邦能够战胜波斯,关键在于雅典城邦公民的顽强意志:“斯巴人在伯拉代(普拉提亚)战于灭挫波势,居首而有大勋劳,然其于居首统帅希师中,有诸多懈怠疏漏,不堪倚恃之隙。惟有雅人,自始至终,一力主战,坚持志气,无纤微懈怠,故能成就大事。希地诸国,胡能及雅人哉。”[51]分析希腊衰亡时,该书认为各城邦彼此不和、相互嫉恨乃主要原因:“由来西国史中,每见其威权稍大时,频有倾覆败亡,究乎其故,实源彼此不睦,寡于互相济助,也不惟城与城争。”[52] 《罗马志略》是第一部中文罗马史专著。全书共计13卷,分别记述罗马环境、帝国统治、布匿战争、征服东域、罗马内政、格拉古兄弟改革、帝国政争等史实。相较于之前著述,该书特别强调了罗马帝国对于近世欧洲的影响,认为“罗马国实为欧洲古今数代之枢纽”;[53]“今之欧地诸国,无一不得有罗马之遗利,如作罗满西语之诸国……其政治风教咸从罗马。若德、奥、英、丹、瑞、挪之德族诸国,其政治风教从罗马者固不及法、西、意、葡诸国之多,然其风俗政治亦半因罗马之遗规。”[54]作者最后还提醒读者:“欲考究德族诸国之详,尤宜先须论次罗马。”[55]在这部书中,罗马不仅被描述为一个世界性帝国,而且还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根基。 结语 19世纪来华传教士对于西方古典学的引介,为晚清中国人了解西方,尤其了解西方文明源头提供了最初信息。这些片段性描述使晚清中国人得以知晓古希腊的代表性人物和史实,了解雅典、斯巴达城邦以及罗马帝国的政制、生活和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让晚清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作为近世欧美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罗马,绝不是想象中的蛮荒之地,而是一个文治昌明、战功显赫的盛世帝国,并且为近世西洋文明崛起提供了精神源泉。在古希腊和罗马文明面前,中华帝国并不存在绝对优势,“西学东源”论不能成立。 当然,19世纪来华传教士对于西方古典学的引介是零散的,主要集中于历史和哲学层面,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性错误。同时,传教士引介西方古典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渲染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和战功,提升西洋在中国士大夫心目中的文化形象,推动他们亲近甚至追随欧美,进而接受基督教。在此心理引导下,他们所描述的古希腊和罗马,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就其影响来看,来华传教士的这些西学引介,确实为晚清中国士大夫提供了知识增量,对于推动中国士大夫抛弃自大心理,深入了解和学习西洋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传教士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劝导士大夫改信基督教,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