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近几年,笔者曾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著有《克丽奥的东方形象:中国学人的西方史学观》,专论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入华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这类个案之作近二年有《域外史学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回响》,《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1期;《二十世纪西方史学的中国声音——以近十年来青年学者的相关论著为中心》,《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7期;《1938年:中西史学交流史的一页——胡适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研究》2013年第10期;《希罗多德史学的东方形象——以近十年中国学者的相关论著为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③这几篇专论依序为:《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见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中外史学交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其中两篇专论20世纪,一篇泛论。 ④居伊·布瓦:《马克思主义与新史学》,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4期。 ⑤进一步情况,参见张广智:《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陈启能、王学典、姜芃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关于20世纪前期西方史学入华史,可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52—194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⑦[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⑧[法]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势》,李幼蒸、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42页。 ⑨[苏]A.M.潘克拉托娃:《第十届国际历史学家代表大会的总结》,陈敏、一知译,载《史学译丛》1956年第5期。 ⑩梁启超:《续日本书目志后》,《饮冰室合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3页。 (11)张芝联:《从〈通鉴〉到人权研究》(代序),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2)张芝联:《法国年鉴学派简介》,《法国史通讯》1978年第1期。 (13)参见李勇:《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载入张广智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352页。 (14)参见王传:《华南学派探渊》,2012届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63页。 (15)笔者撰文《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一项现代新史学的分析》,曾在1997年复旦大学召开的“中韩基督教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拙文后刊发在《复旦学报》1998年第3期上,又载入《韩国研究论丛》(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再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学》1998年转载。笔者之所以晒出这些,绝不是自诩,而在于说明一位西方史学工作者涉足中国史,并试图用西方史学理论来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个案,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下所受到的重视与关爱,令我欣慰。 (16)伊格尔斯:《近十五年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载《文史哲》2005年第4期。 (17)关于现当代的西方新文化史研究,可参看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关于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理念,可参见蔡玉辉:《每下愈况:新文化史学与彼得·伯克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又,伯克在南京大学接受杨豫教授的访谈,后由杨教授整理,以题为《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的访谈纪要,发表在《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上。 (19)彼得·伯克:《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刘华译,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20)这里的“精彩纷呈”系借用周兵一文的题目:《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21)埃玛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许明龙、马胜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23)周兵:《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24)周兵:《新文化史的回顾与反思》,《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6期。 (25)转引自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复旦学报》2008年第1期。 (26)参见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章。 (27)西方史学史上五次重大转折说,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28)参见张广智:《中国史学:在与世界史学互动中前行——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2014年第2期。 (29)《外交公报》1928年3月14日。 (30)(31)(32)刘鼎铭、林周佳、徐志敏辑译:《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史学会及派胡适参会相关史料一组》,《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33)关于胡适此次与会的相关情况,参见张广智:《1938年:中西史学交流史的一页——胡适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载《学术研究》2013年第10期。 (34)《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35)刊发在《史学译丛》1956年第6期和1957年第3、6期。 (36)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 (37)参见王岳川:《在文化创新中建立强国文化战略》,《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6期。上文所引数字,也是出自王岳川的统计。 (38)李勇:《比想象更遥远的国度——读史景迁〈大汗之国〉》,《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4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