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本文从孙中山翻译此书的动机、译著的性质与内容、译著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地位、对孙中山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机缘,也是巧合,偶然之中又有一定的必然性;译著是救护培训的教材,翻译本书,第一次将红十字救护知识系统引进中国;作为“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孙中山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中国红十字运动也产生深远影响;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红十字博爱文化认知、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孙中山博爱思想不断丰富的过程。 关 键 词:孙中山/《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红十字会/博爱 作者简介:池子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崔龙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对此,学界尚无系统研究。那么,孙中山为何翻译这部书,是机缘还是巧合?《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部书的翻译,在孙中山的思想深处激起怎样的“心灵感应”?这部书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与影响?如此等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 一、孙中山与红十字会的不解之缘 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机缘巧合,既有偶然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孙中山的人生经历颇有关系。1887年21岁的他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开始了5年的求学之路。香港西医书院的求学生涯,是孙中山与红十字会结缘的契机。一方面,所学西医课程,不可能不涉及红十字医疗救护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康德黎,使他与红十字会更为“亲近”。 詹姆斯·康德黎(James Cantlie,1851-1926年)),英国人,阿尔伯丁大学毕业,曾为伦敦外科名医,1887年8月到香港雅丽氏利济医院工作,并参与了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1889-1896年任西医书院教务长。他对孙中山非常赏识,视为得意门生。康德黎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即。红十字会英国伦敦支队创始人”①,是伦敦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如此,康德黎还是香港红十字会的创始人。据孙中山所说,“吾师简大理(即康德黎)在香港亦仿行之,创有香港赤十字会(即红十字会),集其地之英商、军士及巡捕等而督课之,艺成而领有会照者已百数十人”②。不难想见,与康德黎交情深厚的孙中山,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孙中山推崇“博爱”,矢志不渝,与他与红十字的缘分密不可分。 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由书本付诸实践。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医国”更为重要。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遂联络同志,决意抗清。1895年10月26日至28日,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孙中山则被悬赏通缉,由此踏上流亡海外宣传革命之路。 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英国伦敦遭到绑架,被囚禁在中国使馆。孙中山。“伦敦蒙难”,轰动一时。经康德黎夫妇多方奔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及英国政府的干预下,清使馆不得不于10月23日释放了孙中山。获释后的孙中山,客居伦敦,利用英国图书馆、大英博物馆优越的条件,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寻求救国救民之方。期间,因为救命恩人、“红十字会英国伦敦支队创始人”康德黎的缘故,他与伦敦红十字会多有联系,结识了伦敦红十字会的柯士宾医生,与之建立了深厚交谊。这年冬天,柯士宾与他一起游览英国王宫时告之,他用英文写有一部《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因此书“为用甚宏,人多欲知其理,故各国好善之士亟为推广”③,已翻译成法、德、意、日四国文字。他希望孙中山能把该书翻译成中文,一方面柯士宾可以进呈英国国王作为“六十年登极庆典之献”,另一方面,在英国以及英属殖民地,有为数众多的华侨,译成中文出版,也便于“好善华人”阅读,“以广英君主寿世寿民之意”④。与红十字会结缘甚深的孙中山,对红十字会的朋友之请,自然欣然接受。 要强调的是,柯士宾之所以请孙中山翻译此书,不仅仅因为孙中山是伦敦红十字会的先驱康德黎的得意门生,对红十字会有很深的感情,还在于孙中山有深厚的医学背景,能够对该书的内容有精准的把握,毕竟该书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此项翻译工作。孙中山能够不负重托,也正得益于此。而对柯士宾的良苦用心,孙中山更是深表敬意:“呜呼!西人好善之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此其一端也。”⑤接受委托之后,孙中山立即投入《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工作,1897年春夏间,中文版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由伦敦红十字会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