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名人 >

“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 池子华/崔龙健 参加讨论

    三、译著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孙中山译著由伦敦红十字会出版时,书名为《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1906年冬,孙中山在日本对该书作了文字上的修饰,改变若干名词的译法如把初版的“红十字会”改为“赤十字会”,1907年2月由《民报》社在东京再版。之所以把“红十字会”改为“赤十字会”,显然受到日本语言习惯的影响。对名称变更的过程,时人有这样的追述:“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创立,是在民国前八年(即光绪三十年甲辰日俄战役),距今已有四十四年的历史了。但是,红十字会和我们国人相接触而有关系的,却有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国父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习医时,国父的业师康德黎医生在香港已经有赤十字救伤队的组织,训练了中西青年担任服务工作。其后国父漫游伦敦,认识了柯士宾医生。柯医生是伦敦赤十字会的总医员,著作了《赤十字社救伤第一法》。国父在伦敦被难的第二年,即民国前十五年(光绪廿二年丁酉),翻译了柯士宾的《赤十字社救伤第一法》,这是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在民国以前,我国的红十字会,都称赤十字社。因为这个名称是由日本转来,日本称‘红’都用‘赤’字的原故。后来我们觉得不应该抄袭别人的称谓,而‘赤’字在中国并不怎样地通行,意义也欠清晰,才把他正名为红十字会的。”(14)虽然“在民国以前,我国的红十字会,都称赤十字社”的表述不确切,但也反证孙译文字上的用法的确受到日本赤十字社的影响。
    作为“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孙中山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而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是它的启蒙意义。众所周知,红十字运动导源于西方。1863年2月9日,“红十字运动之父”亨利·杜南促成“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的成立,标志着红十字的诞生。次年在日内瓦召开有12国全权代表参加的外交会议,签署了《1864年8月22日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红十字运动由此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当红十字运动在西方兴起之时,中国社会还处在半封闭状态,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红十字才走近中国(16),1898年5月9日,《申报》刊登鲰生《创兴红十字会说》,文章追忆说:“十余年前,英医梅威令君设伤科医院于台湾,广收台闽聪慧子弟数十人,教以临阵医伤之术,学成试可,挈之至申江演习于租界工部局广场,招余及西友往观。其人腰佩利刃,左手持红十字小旗,肩荷药笼医具,衣袖亦以红十字为证号,出入于白草黄沙之间,施其妙技,井井有条。后航海至天津谒当道之贵人,愿赴军营效力,当道者不用之,乃仍返台湾。”“十余年前”,也就是1888年前,英国医生梅威令在华组织红十字医疗队,要求赴军营服务,被天津地方官拒绝。这是目前我们所见红十字活动情况的最早记载。至于“国父的业师康德黎医生在香港已经有赤十字救伤队的组织,训练了中西青年担任服务工作”详情,尚未发现翔实资料加以证明,孙中山有没有加入康德黎组织的红十字救伤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梅氏红十字医疗队是在国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冒”出来的,太过新奇骤难接纳,昙花一现,自在情理之中。看来,没有舆论准备,没有启蒙宣传,没有国人对杜南精神的一定了解,红十字运动不可能“夕发朝至”。补上启蒙宣传这一课,对志士仁人而言是绝对不可缺省的。在以后的16年中,有识之士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孙中山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功不可没,这就是《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出版,第一次将伤兵救护知识系统引进中国。
    如上所述,孙中山翻译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宣传、推广红十字的“济人之术”。这本译著虽在海外发行,但也传入国内,并产生一定反响,1904年3月5日《申报》就发表评论指出,“孙文所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亦颇有用”,虽然孙中山是清政府通缉的“罪犯”,但这本书应用价值高,“正不必以人废言也”(17)。这说明这部译著在1904年3月以前就已传入国内,并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启蒙运动中发生作用,毕竟了解红十字会的人不多,这本书的流传以及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的推介,无疑提高了国人对“红十字”的知晓率。通过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启蒙宣传,1904年3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诞生,可谓水到渠成。孙中山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第二是它的实用价值。《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一本教材,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救伤的基本要领,才能更好的体现其应用价值。1906年孙中山对译著加以整理,1907年2月即由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社在东京再版。为什么再版?显然与当时的战争背景是分不开的。
    原来,中国同盟会自1905年8月成立后,积极策动反清起义。1906年12月,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煤矿工人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因1906年是农历丙午年,又称“丙午萍浏之役”。这是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爆发后,孙中山考虑到今后对清作战中救治伤员的需要,拟将他翻译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再版发行,为此面晤《民报》主笔章太炎,提出这一建议。他说:“兵者所以威不若,固非得已。攘胡之师,为民请命,庶几前歌后舞,而强寇桀逆未遽倒戈,伤痍者犹不得免。义师之中,庶事草创,固不暇编卫生队,良医又不可得,一受创伤,则能全活者寡矣。其以简易之术,日训将士,使人人知疗治,庶几有济。是书(即《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文略易明,以之讲解,不过数日而能通知其意,其为我宜行之。”(18)显而易见,孙中山再版译著的目的,就是在军中普及救护知识,使将士人人都能掌握这种“济人之术”的要领。虽然我们没有找见同盟会在军中普及救护知识的详细记载,但从北伐战争中,此书一度作为训练卫生员的教材加以推广的事实(19),可以推定,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其实用价值得到了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