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整理发掘报告者称为“玉鹰”,说“鹰作展翅飞翔状……两翅各雕一猪头似飞翔状”。见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笔者认为把两翼看成“猪头”是不对的。按新石器时期人们雕塑或刻划成的猪往往猪嘴特长,如本文图3.2河姆渡文化“花果灰陶猪纹图”中的猪头形状,其猪嘴就很长,与此图完全不同。 ②《楚辞·天问》“齐桓九合”,朱熹集注云“九、纠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九部》云“九,假借为勼”;《庄子·天下篇》唐陆德明释文云“九,本亦作鸠,聚也”;《类篇·九部》云“九,聚也”。 ③此图的摹本和拓片相比,被放斜了约90°。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图214-10。 ④此图的摹本和拓片相比,被放倒了180°。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第333页图217-2。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说鱼》,《诗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66-91页。 [2]闻一多:《古典新义》,《闻一多全集》第2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600-601页。 [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0-172页。 [4][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9-160页。 [5]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44页。 [6]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地画的发现》,《文物》1986年第2期。 [7]郎叔德:《大地湾考古发掘》,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重大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89-90页。 [8]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10-211页。 [9]巩启明:《仰韶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10]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11][14]王晖:《新石器时代组词成句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古文字研究》第27辑,2008年。 [12]饶宗颐:《读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画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13]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原文刊于《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