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回忆恩师罗炳良先生(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 峰 参加讨论

    乾嘉史学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瑰宝,值得今人作深入的开掘。随着炳良师对18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深化,他又逐步意识到:乾嘉历史考证学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具体考据成果,注重其文献价值,尤其应当把它作为与汉唐史学、宋明史学相对等的完备史学形态与成熟的史学思潮,重在揭示其治史理念和史学思想。这样才能对乾嘉历史考证学得出新的认识,在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依照这一思路,炳良师于2003年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年度基金项目,获准立项,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课题的研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炳良师于2007年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以“理念与思想”“征实与考信”“撰述与文献”牢笼乾嘉史学思潮。关于《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不少学者都曾撰文评价,认为此书“是国内外首部研究乾嘉历史考证学的专著”,“是迄今出现的唯一的一部专门研究乾嘉历史考证学的专著”,具有原创性价值!2007年,炳良师在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将《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和《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两书赠予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的王晴佳教授,王先生说,这两本著作对于他和伊格尔斯等正在撰写的《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很有帮助!
    在对整个18世纪中国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同时,炳良师又独爱章学诚之史学,因此在研究的过程又孕育了撰写一部有关章学诚史学理论专著的想法。炳良师认为,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内容由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其中一个部分是以赵翼、钱大昕、王鸣盛为代表的历史考证学派和以崔述、梁玉绳为代表的疑古辨伪学派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另一个部分是以章学诚、全祖望、邵晋涵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而在整个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成就中,章学诚史学的理论成就无疑是体系最博大和内涵最深刻的,同一时期的史家无与伦比!这似乎可以解释缘何炳良师对章学诚研究“情有独钟”。2005年,炳良师出版了《传统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章学诚史学的理论价值》。该书运用多维历史视野探讨了章学诚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朴素辩证观念、史学史意识、史学性质理论、史家素养理论、史学功用理论、历史编纂学理论和史学批评方法论,从逻辑层面归纳、楬橥了章学诚史学的理论体系,发掘了章氏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终结与嬗变的价值,可以说对章学诚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章学诚同为浙东史学巨擘且过往从密的邵晋涵,也引起了炳良师的关注。炳良师对邵晋涵的研究从其博士阶段直到去世之前,一以贯之,未曾中断,相继发表了《邵晋涵史学批评述论》《邵晋涵在历史编纂学理论上的贡献》《邵晋涵学术述论》《邵晋涵对宋史研究的重要贡献》《黄云眉〈邵二云先生年谱〉补正》《邵晋涵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邵晋涵与刘台拱初识问题祛疑》等文章。尤其是《邵晋涵与刘台拱初识问题祛疑》竟成为炳良师的绝笔之作,由此亦折射出炳良师对邵晋涵史学的格外重视。2009年下半年,炳良师手术后,养疴家中,遂将长期思考的问题酝酿成册,于是有《章实斋与邵二云》一书的编纂。为何将两者合而论之?炳良师认为,邵晋涵与章学诚在治学宗旨与理论追求的大同中却有着治学方向和学术风格的明显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导致两人生前与身后的命运递相沉浮,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换。邵晋涵生前长期在朝廷史馆任职,是学界公认的史学领袖,地位显赫一时;而章学诚则奔走各地,通过替清代地方官吏撰修方志和编校史籍为生,其史学思想不为主流学术所认同,备受冷落。两人去世一百年之后,随着学术思想和治学风气的转变,章学诚的史学地位逐步提高,逐渐受到世人的重视;而邵晋涵的史学影响逐渐式微,学术地位开始下降。因而通过比对章学诚与邵晋涵生前身后的不同际遇,可以让后世学者深入思考史学服务现实与传世行远之间的关系,治史注重史实考证与理论阐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生前之荣与身后之誉的关系。
    之后,炳良师作为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的主编之一,又负责了《文史通义》的整理与校注工作。章学诚之《文史通义》难读难懂,众人皆知。如果炳良师要想简单、省力地出一本有关《文史通义》的“译注”,并非难事,因为他对《文史通义》已有精深的研究,加之此前出版有叶瑛的校注本和严杰男等学者的全译本可以参考。但炳良师认为,前人的“译注”中尚存在一些该注而未注、注释错误和翻译不确之处,需要花大工夫好好地整理,将来别人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临近成书前,我去炳良师家,他很高兴地对我说,他在前人注解《文史通义》的基础上,至少又解决了150多条注释问题。有时候炳良师为了注释《文史通义》中的一个典故,甚至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去查其渊源。所以,炳良师的治学是真正体现了顾炎武所言“采铜于山”,因而其论著更具有原创性与前瞻性。书稿完成后,即被中华书局列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系列加以出版。我想,投入生命撰写的论著一定会有久远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