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既有汉文契约,又有吐蕃文契约,研究者对其地支纪年多任意推定。本文以P.T.1297敦煌永寿寺文书为基础,论证了在公元832年吐蕃统治当局有过立契须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此后的契约都是吐蕃文契,以此为标尺,对已有的定年推断须要作出重新的审订。 关 键 词:吐蕃/敦煌/契约年代/永寿寺文书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ZDB03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国灿,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 吐蕃占领敦煌六十余年间的不少契约文书现已面世,除了大批汉文契外,还有不少吐蕃文契,由于此期间使用吐蕃地支纪年法,十二年一个轮回,以致于无法确定各契的确切年代,只有借助其他与之相关的有确切纪年文书来比对,作出判断。三十年前,我曾遵循此法对敦煌部分汉文契约写过一篇《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①,现在看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但还不深入,也没有对年代问题作一种宏观上的考察。 现在读到日本学者武内绍人的《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约文书》②,他搜集了38件出自敦煌的吐蕃文契约,都作了具体年代的相对推定,断在公元820?~847年这个区间,总的看,断代偏重在吐蕃统治晚期。 再看国内学者们对汉文契约年代的推断,唐耕耦、陆宏基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出版较早,收录了30个地支纪年的汉文契,断在公元803-839?年这个区间,总的看时间大多偏前。1995年出版的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至少载入了35件,沙知1998年出版的《敦煌契约文书辑校》也收入了35件,两书的断代与唐、陆氏所断基本相近。 然而学者们在推定其地支年代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既有各种汉文契,又出有吐蕃文契,是两种文字契的随意并行,③还是有个时间上的先后区别?如果是随意并行,又为何在吐蕃占领前期不见有吐蕃文契,而晚期又不见有汉文契?如果说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那先后的分界线在哪里?何以会出现此分界线?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考察了“永寿寺文书”。 “永寿寺文书”(P.1297号卷)是一件对研究上述问题很有价值的卷子,武内绍人对其作过仔细的研究,它是由八张旧契纸粘贴而成、再利用其背面抄写汉文《宅经》一类文字的长卷,粘贴抄写的时间,推测在吐蕃统治已被推翻的848年以后不久。旧契纸包括六份藏文契和一份汉文契(含附2契)。这七份契约均直接或间接与“永寿寺”有关,故武内绍人将其命名为“永寿寺文书”。七份契约“没有形成任何顺序”,④不过,武内绍人还是对其作了一个列表排列,表引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