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本经验 (一)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是普查成功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李克强总理专门批示,要求努力做好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刘延东副总理亲自提出开展本次普查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部署安排各项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工作的关心重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对做好普查、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普查成果管理利用和资源共享提出明确意见,对普查工作进行了正确指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支持配合是普查成功的保障 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国家文物局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全国普查的组织实施。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档案局等部门及军队系统印发通知,推动本系统普查工作;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动承担普查协调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完成紫光阁、武成殿普查,登录近百件重要文物。外交部组织对144个驻外外交机构保管的文物进行清查,认定登记文物2451件。中央财政安排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平台建设经费6400万元,并对重点中央单位普查经费予以保障。 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由各级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建立以文物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与的普查工作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四川、广东、浙江等9省市安排普查经费均超过5000万元。各级政府将普查纳入绩效考核,鼓励争先创优,层层签订责任状和任务书,指导督促各单位建立普查机制,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各行业、系统和公众积极参与普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物工作的良好局面。各地印发《致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的公开信》,进行广泛发动动员,媒体积极关注宣传普查。北京、广东等省市通过公开招标,对部分工作服务外包,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普查。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支持普查,大批志愿者积极申请承担普查任务。各地通过公益节目、展览、微信、短信等方式推广宣传,促进公众了解和共享普查成果。 (三)严控质量是普查成功的关键 普查创新管理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平台,加大结构化数据比例,减少人工操作误差。对行业外新建立文物藏品档案的单位,文物部门组织专家队伍上门提供文物认定、断代、定名等专业支持,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各地按照进度和质量要求,采集登录文物信息,建立中央、省、地市、区县和收藏单位五级审核体系,统一标准,分级负责,严控质量,确保数据完整规范,信息真实准确。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赴各地开展技术支持,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各地采取措施,制定科学流程,确保文物安全,普查中没有发生文物安全事故。南京市江宁区设立专门工作区域,采取分工协作、现场监督审核、流水线作业方式,确保普查进度质量。 (四)普查员敬业奉献是普查成功的基础 本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技术环节多、质量要求高,是对普查员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全面检验。普查员在没有额外补贴情况下,在本职工作外承担大量普查任务,主要依靠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休息开展工作。基层普查员秉承守土有责精神,主动服务,消除部分单位对普查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积极申报的顾虑。各文物收藏单位人员恪尽职守,克服工作强度大、文物库房阴冷潮湿且充斥着预防文物病害的化学药剂等不利条件,夜以继日开展工作。青海、西藏部分高原地区交通、电力、通讯条件差,普查员靠马驮人扛自带设备干粮,长期进驻玉树、阿里等低压缺氧、环境恶劣地区开展普查。新疆普查人员直面暴恐威胁,坚持下乡村、进社区开展普查工作。五年来,有身患重病坚持在普查一线的,有常年在外地不能与妻儿团聚的,有退休后仍以志愿者身份投身普查的,特别是四川阿坝州的年轻藏族女普查员尕让机牺牲在普查岗位上,全国普查战线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