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五、普查后续工作措施
    通过普查总结分析,我国文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本次普查未覆盖我国所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后续工作机制亟需建立。本次普查的范围为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包括非国有博物馆收藏保管的文物)未纳入普查范围,数量庞大的民间文物尚缺乏有效统计途径。除部分省市外,大部分宗教场所收藏的数量庞大的可移动文物未纳入普查。普查中少部分国有单位主动申报意识不足,有些单位未全面完整申报文物收藏情况。部分中央、省级重要文物收藏单位因藏品数量较大、人员紧张等因素没有完成全部收藏文物的采集登录。此外,普查后续工作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随着普查全面结束,各地临时性普查机构和人员解散,普查数据管理审核、更新维护、统计发布等工作缺乏固定机制。
    二是保管条件亟需改善,专业人员匮乏。大多数基层单位保管条件差,库房面积小,柜架陈旧,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少数单位没有文物库房,部分珍贵文物没有专柜囊匣保管,长年裸露在外,受粉尘、光线以及空气中有害气体侵蚀。全国平均每名保管员保管文物2290件,基层保管员兼职现象普遍。文物保护修复设备不完备,修复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未定级文物占55.97%,亟需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区分等级和建档,明确管理责任。此外,新纳入普查范围的非文物单位收藏的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问题开始显现,尚未纳入国家文物保护政策资金的保障范围。一些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后续保护措施没有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文物资源开放利用意识不强、渠道有限。普查发现,一些收藏单位,特别是党政机关和企业,缺乏文物管理利用的意识和方法,文物长期处于未有效利用状态,甚至存在因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隐患,文物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即使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的利用率也需大幅度提高。
    为加强全国文物资源科学有序管理,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国家文物局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落实保护责任,提升保护能力
    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将文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利用普查成果,明确保护需求,落实保护责任,将文物保护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普查统计显示,地市和区县级管理的可移动文物占全国文物资源总量的53.93%,应重点加强其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
    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支持各地将普查中新发现认定的文物全面纳入保护范围,予以政策支持,改善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力度。发挥资源管理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作用,通过资源统筹调配各管理要素,提升全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及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可移动文物家底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推进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突出政府文物资源管理职责,统筹国有文物资源,深化普查成果,建立统一的文物认定标准、采集登录标准、数据更新和定期发布机制,健全文物国家调查登记、认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体系,实现文物资源管理利用的全流程动态监管,规范文物建档备案和库房管理等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发挥资源管理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将文物资源作为新建扩建博物馆、地区中心库房等基础设施,博物馆评估定级,实施保护修复项目申请财政补助经费等的测算依据。
    (三)创新资源利用手段,促进文物活起来
    加强全国文物资源梳理整合,深化部门合作,促进各行业系统文物资源挖掘,促进普查成果利用,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互通共享。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建立的文物资源登录的统一平台打造成为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持续向社会开放普查登录文物信息。通过建立配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收藏单位、各级文物部门改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开放方式,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
    拓展普查成果,继续建设和完善文物大数据体系,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支持各收藏单位利用普查成果,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促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资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流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加强对各行业各系统收藏单位的业务指导,支持其利用博物馆保管展示各类文物资源。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力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创意设计,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资源共享途径。多措并举,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文物资源活起来,发挥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