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牛群学考古 担任发掘领导小组组长的牛群在蒙城可算是个大忙人,有人说他天天牛不停蹄,一点都不过份。他在外地谈项目的时候,心中始终在惦记着发掘工作,因为他肩上还挑着组长的重任。一回到蒙城,还是牛不停蹄的奔赴发掘现场,了解发掘情况。 初次步入尉迟寺遗址的牛群,可算得上一个特殊人物,发掘现场有些沸腾了。说实话,作为县长的牛群,丝毫没有县长的架子,还和以前一样,他走到哪里,欢声笑语就出现在哪里。当乡亲们得知牛群要来工地时,已经下了班的民工都久久不愿离去,为的是亲眼看到这位名人的“光辉形象”。 牛群第一次来到工地,就给发掘现场掀起了高潮。但是,他的到来,也或多或少的给工地带来“麻烦”,民工放下手中的活,围着牛群团团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有人竟起哄让牛县长给大家说段相声。而牛群呢,没有丝毫官气,还时不时地逗逗大家,大家对他的感受是名人不摆架子。因此,他成了发掘现场倍受欢迎的人物。 牛群时常到工地看望发掘人员,他说:我给大家鞠一躬,也表达不了对你们辛苦的敬佩之心(图11),我们知道,牛群的这一躬,寄托着沉重的希望啊。 图11:牛群看望发掘人员 他对考古发掘的新鲜感,就像一个不耻下问的小学生,他除了听听发掘收获外,还要亲手拿起工具过一把考古瘾。那认真劲儿,比一个专业人员还投入(图12)。 图12:牛群学考古 有一次他在清理一座大约一岁左右的儿童瓮棺葬时,突然问到:“怎么没牙呀”?我说了一句:“一岁的小孩……”,我的话音未落,牛群突然领悟,一拍大腿:“我想起来了,我一岁的时候也没长牙呢”,一句话,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每当遗址中有新的发现,牛群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要到现场看新鲜,学考古。 有一天,发掘出了一个小玩意,牛群拿起来,觉得这个小东西很有意思,左看,右看,他问我是作什么用的,我说:你猜猜,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便有意无意的套在了自己的无名指上(图13),好像突然领悟似的,“是定亲的戒指吧”,一句话让大家笑得肚子疼。接着又说了一句:“不,是缝衣服的顶针”。整个现场笑声不断。有句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这里叫做,带上容易,取下难。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就是取不下来了。当时我说:“为了文物的完整性,只能献出你的手指头啦”。最后,用肥皂水、润滑剂终于取了下来,牛群风趣的说:“哈哈!我的手指头保住了”。 图13:牛群看文物 平时,牛群只要在蒙城,他都会牛不停蹄的跑过来,绝不错过在第一时间一饱眼福。当“鸟形神器”修复成型时,牛群高兴的看了又看,激动的说:看看,看看,仅仅是把它搁在一张普通的桌面上,它也显得那么高贵,那么优雅。它的光芒似乎把它身后的麦田照得熠熠发光。当看到“七足镂孔器”时,牛群又一次瞪大了牛眼,边看边摸头,似乎难倒了这位县长大人,问身边的王巍所长,这种器物是干什么用的,还没等王巍说话,大胆的他突然摆出了一个奇怪的姿势,这一下,让大家把眼泪都笑出来了。 在发掘现场,除了应付民工的围观外,也逃脱不了记者的现场跟踪。记者问他:“你在蒙城任职两年,两年之后你将会给蒙城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尉迟寺?” 牛群爽快地回答:“我的任职是两年,两年之后,我的心将会留在蒙城,无论如何我都会用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记者又问:“两年后你会不会改行干考古?”牛群风趣地说:“现在已经开始了”,工地笑声一片……。 第二阶段的第一次发掘结束后,当我回到北京不久,牛群也回到了北京,处于他的一片心情把我邀请到他在北京的“牛棚”,将他的“牛眼看家”的新系列和在莫斯科签名的36位文体明星支持北京申奥的邮票送给了我,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深知其中的分量,因为这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有来不往非礼也,我也把第二阶段第一次发掘时牛群在现场“视察”的照片送给了他,我深深的知道,爱摄影的牛哥一定会喜欢它,因为照片记录的是牛副县长在蒙城任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对尉迟寺遗址的心和情。若干年以后,肯定能成为牛副县长的一段美好回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